蒙氏課、思維課、英語課……每到幼兒園招生季,不少幼兒園就會打起“特色課程大戰”,“孩子在幼兒園里學什么”也成為家長選擇幼兒園十分看重的一點。記者了解到,大多數公辦幼兒園的課程以“省編教材”為標準,而許多民辦幼兒園則在課程體系中加入一些頗具特色的“外來課程”。雖然迎合了家長的需要,但在一些幼兒園使用的“特色課程”中不難發現拼音、寫字等“小學化”內容。
民辦幼兒園課程“五花八門”
“孩子馬上三歲了,可以上幼兒園了,我卻在選擇‘蒙氏幼兒園’和‘傳統公立幼兒園’間猶豫不決。”近日,一位網名叫“貓貓快跑”的媽媽在一知名育兒論壇上發帖,該網友將其在一家幼兒園看到的蒙氏課教學場景一一列舉,并征求網友意見。“孩子上課時很自由,蒙氏幼兒園的英語、音樂、美術等特色課讓我很動心,但是家里老人偏向孩子上公辦園,請姐妹們給我出個主意。”
許多家長都將幼兒園教育視為孩子一生教育奠基階段,除了在幼兒園吃好喝好,孩子“學了什么”是他們十分關注的問題。在大多數公辦園,日常的教學活動都根據山東省教研室主編的教材(以下簡稱為省編教材)展開,課程設置和進度也依照省編教材的教學大綱進行。而在不少民辦幼兒園,“特色課程”的分量要遠大于省編教材,國學、英語、思維訓練以及一些由社會幼兒教育公司研發的課程成為幼兒園的主打課。“在我們幼兒園,蒙氏課、英語課都是特色課程。”近日,記者以家長的身份致電一家位于南全福街附近的民辦幼兒園,工作人員稱,幼兒園一般在上午孩子最有精力的時間上蒙氏課,下午上英語課,“省編教材我們也用,不過那只是我們幼兒園日常課程中的一小部分,我們安排在下午,拿出一部分時間學習。”
不少“特色課程”摻“小學化”內容
“當初我就是看中了民辦幼兒園能學一些有特色的課程,才決定把孩子送進來。”家住歷下區的市民陸女士坦言,她想讓女兒趁著年齡小盡可能多學習一些知識,因此在替女兒挑選幼兒園時格外重視教學內容。“我覺得幼兒園從外面引進的課程包含的內容比較豐富,形式也活,使用教具也很開發智力,女兒特別喜歡這些課。”“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每一位家長心中的堅定信念,正是由于家長的這些需求,一些“外來課程”在民辦幼兒園中有了充分發展的“沃土”。然而,不少社會機構自主研發的課程在吸引眼球的同時,把拼音、認字等小學化內容也帶入其中。“孩子在幼兒園的國學課里認識了不少字,上大班又加入了寫字、拼音等內容。”市民陳女士說。“孩子在幼兒園的活動應該以游戲為主,不論使用什么樣的課程,都應該符合幼兒園兒童的年齡特點。”濟南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張素玲坦言,對于處在幼兒園階段的兒童來講,興趣的培養更重要,有時一些設置過于復雜的課程可能迎合了家長“望子成龍”的口味,卻不符合這個年齡段兒童的發展需要,“如果幼兒園盲目地選擇了一些研發不正規的課程,反而對孩子的成長不利。”
一位幼兒園負責人坦言,目前,幼兒園不得在保教費外以開辦特色班、實驗班和興趣班為由,另外收取費用。而一些民辦幼兒園把引進課程的費用均攤在保教費之中,他們使用“外來課程”并不違反收費上的規定,不過,幼兒園使用的教材要在《山東省中小學幼兒園教學用書目錄》之內,“隨便引用一些不正規或含有小學內容的教材肯定是不行的。”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