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本報刊登了《全國行動,讓流浪孩子回校園》的報道,引起了市民的強烈關注。當日,記者從市民政局了解到,該項行動按照國家要求從今年春節期間就已經開始實施,目前由于青島孤兒保障等工作的到位,源頭預防較好,市救助管理站暫時沒有流浪兒童滯留。不過相關部門按照要求隨時待命,以防萬一。
幫60多外地孩子找家
據了解,讓流浪未成年人返回校園的行動是在今年春節期間啟動的。自從今年1月份至 4月份,市救助管理站接送60多名未成年人,幫其找到父母,或送其返回家鄉。
“讓流浪未成年人返回校園的工作我們也一直在做,例如家長來接孩子,我們會對其進行勸說教育,要求家長寫下保證書,并要求孩子返回校園后,家長能提供相應的證明,我們也會做一定的回訪工作。”市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科科長田安峰介紹,由于目前前來接受救助的流浪未成年人幾乎都是外地的兒童,回訪的難度很大,但這項工作在積極開展當中。
“經過我們的努力,目前我們這里沒有流浪孩子滯留。”市救助管理站站長張永彩介紹,長期以來沒有發現青島籍的兒童流浪并在救助管理站滯留,外地來青島的流浪兒童短時間內也都會跟當地聯系并送回去。
據了解,流浪兒童回校園一般按照屬地管理負責的原則進行,而對于非青島本地戶籍但由種種原因長期回不到家的,本地民政部門也會努力聯系讓其返回校園,經過兒童福利院回到校園上課。
流浪娃主要有4類
在田安峰看來,他們接觸的流浪未成年人主要有4類。首先一類流浪兒年齡較小,父母一般都去世了,由爺爺奶奶等長輩照顧,這部分孩子因為種種原因流落到民間,被民間機構收養,但這種收養是不合法的,救助管理部門就會把這些孩子領回來并送回老家。今年年初市救助管理站就接送了5個這樣的孩子。
最大的一批流浪未成年人年齡在15歲左右的青春期,年齡相對較大,一般都是初中畢業沒有繼續升學或不想上學的孩子,離開老家出門打工,或者被騙出來打工,或者見網友的,這一部分也是占比例最大的。這些孩子處在青春期的叛逆當中,一般都是由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送回去或者家長來青島接。“這一部分孩子來到站上,我們都會教育家長,如果他們不上學的話,因為未成年心理沒有成熟,可能在社會上將受到傷害。”田安峰說,這部分孩子根據具體情況判斷,見網友的占得比較多,而女孩子的比重也是最高的。
再一個比較典型的類型就是父母在青島或者外地打工,孩子在家跟著爺爺奶奶等長輩生活,在父母打工站穩腳跟后,就會把孩子接到城里來生活、上學。而由于常年的教育缺失、學習環境的變化等等,出現孩子上學跟不上、在新環境中難以融入等問題,因此就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導致孩子最終因厭學離家出走。最后一批流浪未成年人是小孩純靠流浪乞討的情況,這種情況在青島幾乎沒有遇到過。
說謊成該群體一大特性
記者注意到,在這部分流浪未成年人的案例當中,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在剛接受幫助的時候對工作人員撒了謊,并且他們說謊的能力很強,經常讓警察或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員費好大的勁兒才找到他們的父母。
田安峰說,編造自己信息的流浪未成年人占得比例不少,其中有一部分是非常聰明的。這些孩子的父母也不是愛說謊的人,那問題出在哪兒呢?田安峰說,這就是教育這一方面出了問題,這些孩子往往是家長和學校溝通的比較少,跟孩子溝通也比較欠缺,很多父母的工作是沒有周末的,他們沒有一家三口在一起或出游的時間。
田安峰舉了個例子,最近有6名大學生到該站做義工,交流中田安峰就詢問他們小的時候有沒有離家出走的想法或行動,讓人感到意外的是,其中有三名大學生表示自己曾經實施過離家出走或者有計劃,“有兩個學生是離家出走到了親戚家,還有一個孩子背包已經打好了,就等父母睡著她就離家出走,但是最后她卻睡著了,第二天氣消了也就沒實施。”深入探討后這些學生說,他們當時就是為了讓父母著急生氣,就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記者 李曉哲 本報通訊員 葛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