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濟南6月16日訊 明天是第十九個“世界防治荒漠化與干旱日”,世界主題為“干旱和水資源短缺”,中國主題為“遏制荒漠化,實現中國夢”。記者從省林業部門獲悉,近年來土地監測數據分析顯示,我省荒漠化(含沙化)涉及的土地面積仍有300多萬公頃,超過土地總面積的20%,特別是在沿黃地區。近五年,我省通過工程治理,植樹造林,依托森林資源發展林下經濟,荒漠化程度總體上向輕度方向發展,生態環境日趨改善。但是,由于各種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影響,各地荒漠化土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發展和逆轉現象。
在一些沿黃地區采訪記者發現,引用黃河水形成的沉沙池及引黃河流、溝渠清淤形成的荒漠化沙化土地仍呈擴大趨勢。
東阿縣境內擁有黃河下游最大的引黃灌區——位山灌區,同時多次承擔引黃濟津任務,常年“沉沙輸水”使之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沙化土地已達七成。在東阿縣姜樓鎮王小樓村記者看到,大量清淤出來的沙土鋪在周邊村里的耕地上,已高出地面10米以上,占用該村耕地4000多畝,全村1700多口人目前正常的耕地不過100畝。68歲的村支書張道成說,土地沙化后,一刮風便塵土飛揚,村民苦不堪言。后來縣里號召在沙化土地上種樹,連種了10年,情況有了很大改善。他認為,雖然是水利工程臨時占用,但已占了50年。村民種樹主要是為了固沙,經濟效益不明顯。當地老百姓為引黃作出很大犧牲,而目前沉沙池每畝補償800斤小麥,清淤占地補償400斤小麥左右,補償偏低。
東阿縣副縣長姚炳輝告訴記者,全縣有沉沙池5個,其中還耕一個,正在建設一個,由于一年一次的清淤,每年有1300萬立方米流沙沉積在東阿境內,作為一種特殊的水利工程占用大量耕地形成流動沙區,涉及8個鄉鎮163個村15萬人,20多萬畝耕地。后來市縣出資對部分沙區進行平整,群眾開始種植棉花、大豆等,但由于土地脊薄,風沙危害大,產量低而不穩,沙區人民生活條件、生產條件不斷惡化。2003年開始全縣通過營造農田林網、客土改沙、灌木固沙、退耕還林等,沙區造林超過10萬畝,比較有效地遏制了風沙化土地的蔓延與危害。為了提高沙區林業的經濟和生態效益,自2011年開始,他們開發了經濟林和較適宜沙化土地種植的油用牡丹間作的立體種植模式,發展林下油用牡丹近萬畝,每畝增收在6000元以上。從今年開始制定扶持政策,計劃三年內再發展5萬畝。
省綠委辦相關負責人孫成南介紹,東阿模式值得推廣。下一步針對沿黃荒漠化和沙化情況,我省將實行沙、水、林、田、路綜合治理,農、林、牧、副全面發展,采用生物和非生物工程相結合,生態效益與社會經濟效益兼顧的模式,建設農田綜合防護林體系和沙區林場,形成多功能生態經濟型發展區域。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