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本報A13版《公路變麥場,行車步步“驚心”》報道了泰安、萊蕪市郊的一些路段打麥曬場現象。15日,記者進一步調查發現,泰安市馬莊鎮大邊路兩側近10公里的路面上,鋪滿村民晾曬的糧食。一到麥收季節,馬路就變成了曬麥場。
馬路上曬糧
占了一半車道
15日下午3點左右,泰安市馬莊鎮大邊路兩側,鋪滿村民晾曬的糧食,周邊圍著磚頭、石塊、木棍、圓形錐等“分界物”。每當有車輛經過,秸稈、糠絮、灰塵就隨風飛舞,特別嗆人,路過行人掩著口鼻,開車的司機也紛紛關上窗戶。
從104國道與大邊路路口向南,近10公里的路面上,都有村民在忙碌。原本雙向4車道路面剩下不到2車道,路過的司機都格外小心開車,看到對面有車需要會車時,提前減速慢行,盡量找曬糧較少的路面避讓。在大邊路中段,相關部門懸掛著“嚴禁公路打場曬糧,確保交通安全”的宣傳橫幅,而橫幅下面,卻依然有人扎堆曬糧。“一到麥收季節,周邊村民都到這條路上來曬糧,從東向西能排近萬米。”常年在此跑車的李先生說。
隨后,記者在馬莊鎮府前街及其西段路面看到,晾曬的糧食鋪滿整條大街。“這兩天路過時,每次都提心吊膽,生怕軋著麥粒引起輪胎打滑。”一位拉土石的司機說。
“這條路上很早以前沒有曬糧的,這幾年逐漸多起來。”大邊路附近一家超市的老板李先生說,前幾年附近村里的農民曬麥子時都會在麥子周邊放幾塊大石頭,這幾年鎮上成立巡邏車,都不讓在路上放石頭。
用聯合收割機收麥
“曬麥場”搬到馬路上
“以前各家各戶都有打麥場,現在都用聯合收割機收割,地里沒了打麥場。”泰安市泰豐農經作物研究所所長孫憲禮說,90年代之前,麥子收獲之前,農戶都會在自家地頭找塊空地澆上水,用石轆轤反復壓,農民用鐮刀收完麥子后,就碼好堆在打麥場里,等全部麥子割完后,再用石轆轤脫粒。
到了1998年前后,機械脫粒機逐漸使用,這時機械脫粒機都會開進農戶的打麥場,脫粒機有三個出口,成捆的麥跺送入脫粒機后,一個口出麥粒,一個口出秸稈,一個口出麥糠。“這個時候,農戶各個地頭的打麥場逐漸少起來,有時幾個農戶將收獲的麥子聚在一塊脫粒。”孫所長說。
2003年前后,聯合收割機逐漸應用起來,聯合收割機經過麥地,出來的就是成袋子的麥粒,秸稈仍在地里。“這時農戶都把自家的打麥場種成了莊稼,找地方晾曬時,靠近麥田的公路路邊成為首選。”孫所長說。
孫所長介紹,近年來農村地區建設步伐加快,不少農民要么新建了房屋,要么搬進農民新村,原先獨門獨院的農家院落逐漸消失,原本幾家人共用的打麥場也不見了。“這幾年因為村村通項目,許多農村都新修了水泥瀝青路面,這也為公路曬糧提供了條件。”孫所長說,現在公路、樓頂、屋檐成了農民晾曬糧食的主要場地。此外,許多農戶選擇公路上打場曬麥也是圖個方便,節省時間。
種糧大戶
自建曬麥場
“公路打場曬糧有很多交通安全隱患,每年這個時候,路政人員都會下鄉進村宣傳其危害。”泰山區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說,行駛在麥稈或者小麥上的車輛,剎車距離明顯增長,極易引發側滑、碰撞、翻車等事故。天氣炎熱,轎車下存留麥子或麥稈的話容易讓車著火。此外車輛排出的廢氣也會對糧食造成污染。食用在公路上晾曬的糧食,會危害人體健康。
15日,在泰安市岱岳區馬莊鎮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里,副社長薛傳謙正帶著工人們將晾曬的麥子裝填入庫。整個岳洋農作物專業合作社占地3200多個平方。緊靠合作社北面有一塊1700多個平方米的曬麥場,合作社院內還有一塊600多平方的曬麥場,緊靠曬麥場的是幾間大型倉庫,里面都成堆放著曬好的麥子。
“我今年種了700多畝麥子,全部收獲能達到280萬斤,光建設的晾曬場就有2000多個平方米。”薛傳謙說,8年前,他承包的土地只有三四十畝,后來逐漸將馬莊鎮老宮、吳新、大寺、北李幾個自然村土地進行流轉,得到736畝地。薛傳謙700多畝地里分別種著山農20號、濰麥8號、臨麥4號等品種的麥子,各品種麥子成熟時間不同。“每個品種的麥子收獲后,在曬麥場里晾曬一批進庫一批,2000多個平方米夠用的,前后8天就能全收完。”薛傳謙說,2014年,他準備流轉2000畝土地,如果效益好,會考慮購置一批小麥烘干機。“小麥烘干機在發達國家和東北地區都有,地里麥子收割、脫粒、烘干一次性完成,可避開單獨晾曬這一環節。”薛傳謙說。
泰安市農業局副局長侯力說,大規模的機械化種植,在西方國家已經普遍推行,在我國東北地區已形成規模,而泰安地區因小麥成片種植面積有限,機械化烘干設備成本較高等原因,還未真正投入使用。
“下一步,隨著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有條件的專業合作社,會逐漸購進烘干設備,地里的麥子經過烘干機無需晾曬就可入庫。”侯力說,這樣公路麥場才會逐漸少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