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第十屆中國藝術節開幕還有4個月時間。然而,通過城市廣場的喧天鑼鼓,透過穿街越巷的美妙絲竹,細心的濟南市民已經感受到十藝節“咚咚”的腳步聲。
“唱響中國夢、喜迎十藝節”,群眾載歌載舞,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群星獎”復賽拉開帷幕,全國優秀美術展作品開始征集,各類藝術單項陸續展演“預熱”。這場難逢的藝術盛會,人們翹首以盼。
山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孫守剛說:“山東籌辦十藝節,一個基本做法就是把十藝節籌辦的過程,作為文化強省的一個重要抓手和重大機遇,當做藝術創新、文化惠民的過程。”
一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從場館建設到服務提升
濟南西部新城,天藍水清,體量巨大的省會文化藝術中心“閃亮登場”:銀光閃閃的大劇院初露“真容”,目前總體完成88%,8月份即投入試運行;圖書館、群眾藝術館、美術館也提前完成了進度目標。
“與十藝節重點場館建設統籌規劃、同步推進,山東省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明顯加快。十藝節籌辦的過程,也是山東省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過程。”十藝節籌委會常務副秘書長徐向紅表示。
去年2月16日,孫守剛在濟南與17市市長分別簽訂了《第十屆中國藝術節籌備工作目標責任書》。“簽訂責任書不是一簽了事,這只是開始。”泰安市市長王云鵬說,“它意味著把省、市、縣、鄉、村五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納入籌備工作,借此推動文化服務設施建設。”
時隔一年,今年3月,省籌委會組織6個督導組開展集中檢查,并在媒體公示結果,17個達不到標準要求的市級圖書館、文化館中,已建成5個,11個正在新建或改建,1個正在規劃;106個達不到要求的縣級兩館已建成34個,35個正在新建或改建;全省1300多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得到提升;村文化大院建成數量增加到5.9萬多個,覆蓋率達85%。
濟南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凌安中介紹,十藝節前,濟南市10個區縣圖書館、文化館將全部達到國家二級以上標準。全市143個鄉鎮街均建成綜合文化站,576個社區均建有文化中心,4551個行政村全部建有文化大院,實現縣級及以下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場館建設不是最終目的,利用好才能真正地服務好。
新近入選第九批山東省“十佳中心文化廣場”的莒縣文心廣場,不僅硬件設施健全,而且一年到頭文化活動不斷。
一個藝術創新的過程:從舞臺藝術到群星璀璨
一年多來,山東藝術創作呈現“井噴”:從呂劇《百姓書記》、《李二嫂的新故事》,到山東梆子《兩狼山上》、《古城女人》,還有雜技劇《聊齋遺夢》等,無不讓觀眾大呼過癮。
借助十藝節,山東梆子重新煥發光彩。隨著山東省僅有的一個省級梆子劇團撤銷,這個劇種一度亮起“黃燈”。這次,山東梆子有4部高水平劇目連續推出,一些劇團紛紛恢復成立。創作了《兩狼山上》的泰安市山東梆子劇院院長宋福斌說:“把山東梆子劇種弘揚發展下去,是十藝節給了我們這個信心。”
一個劇種、甚至一臺劇目救活一個劇團的事情,并非個例。對很多劇團和演員來講,十藝節是難得的契機。去年秋天,“喜迎十八大 相約十藝節”2012年山東省優秀舞臺劇目在濟南展演,28家藝術院團33臺優秀劇目連演56場,集中接受了一次“大檢閱”。據統計,近三年,全省新創作劇目62部,其中15部確定為十藝節重點推薦劇目。
三年來,山東累計投入2.8億元專項資金,對精品劇目進行扶持。“目前濟南市藝術創作資金由原來的每年30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凌安中說。
以群眾創作為主的“群星獎”作品,同樣得到“惠顧”。全省新創作社會文化藝術作品1100多件,有39件作品進入全國復賽和決賽,數量居全國首位。美術創作不甘落后,精心挑選的172位作者的精品,備戰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為“齊魯畫派”再添一把火。
一個文化惠民、產業發展的過程:從“六進”活動到演藝聯盟
家住大明湖邊的濟南市民劉文海沒想到,在家附近的社區廣場,就能看到一臺臺精彩的演出。十藝節省籌委會組織山東省為“群星獎”創作演出的節目,開展免費“六進”活動,進農村、進社區、進軍營、進學校、進企業、進廣場,既為群眾帶來文化大餐,也在演出中修改打磨和提高。
這樣的好事,從去年9月十藝節“藝術圣火走基層”活動啟動,就已在全省鋪開,17市群眾性文化藝術活動蓬勃開展。據統計,山東省將十藝節籌備與文化惠民相結合,已完成各類演出7000多場,舉辦廣場文化活動5.3萬多場次。
在籌辦過程中,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依托十藝節資源、品牌和平臺的優勢,省籌委會確立了四級贊助招商計劃,目前已與42家企業簽訂贊助合同,合同金額超過了前九屆的總和。
借助十藝節,文化產業也迎來轉型、發展的機會。山東演藝聯盟的成立,意味著山東有了統一的演藝“院線”。
“建立全省的網上電子售票系統是個關鍵。”十藝節省籌委會場館建設部郝建軍說,這個售票系統,將全省聯網售票,由演藝聯盟提供統一的技術支持和服務,這將徹底告別傳統的手工印售票。(劉成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