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只是覺得,能為孩子們做點事真好。”在談起自己資助貧困生的義舉時,81歲的耿秋萍老人很低調(diào)。事實上,二十多年來,家住黃島區(qū)人民路的耿秋萍老人家和老伴一起,從他們微薄的退休金中出資或四處奔走爭取資金,資助了600多名貧困家庭的孩子繼續(xù)讀書。在耿秋萍臥室的兩面墻上貼了幾百張孩子們的照片。受資助的孩子中有很多畢業(yè)的經(jīng)常回來看耿秋萍,孩子們都親切地稱呼她“耿奶奶”。
600多名貧困學生受資助
在外人看來,耿秋萍老人只是一位平平常常的老太太,但熟悉她的人都會豎起大拇指,二十多年來和老伴一起從他們微薄的退休金中出資或四處奔走爭取資金資助了600多名貧困家庭的孩子繼續(xù)求學。“我以前在外貿(mào)公司上班,1991年老頭離休,我退休,幾乎同時回到家里。剛退休閑不住,干點什么呢?剛好有天晚上在看新聞聯(lián)播,里面報道了很多貧困孩子上不起學。我老伴沒上過學,他不想讓現(xiàn)在的孩子再失學,我們商量了下,也資助一些貧困家庭的孩子。”耿秋萍回憶說,“正好單位成立關心下一代活動站,我就報名參加了,老伴也支持愿意幫忙。第一次搞活動,我給每個孩子買了一個塑料皮包的本子,共50本。我每月工資320元,第一次去小學看望貧困孩子,我拿出了兩個月的工資交給了學校,作為孩子們的學費。那次活動讓我覺得,能為孩子們做點事真好!從此,就再也沒停下來。”
在耿秋萍家記者看到厚厚一摞資助人和被資助人名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目前,在臧興望、耿秋萍兩位老人的幫助下,已有600多名貧困家庭的孩子在學業(yè)上得到資助,他們中包括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大學生。
帶動更多愛心人士加入
1995年以后,臧興望、耿秋萍兩位老人與原膠南團市委聯(lián)系,開始一對一地資助貧困孩子上學。“團市委給我們提供了31個貧困孩子的名單。那時候,小學生的學雜費每人每年是80元,我們自己資助了5個孩子。”耿秋萍說,“當時感覺自己力量不夠,于是就發(fā)動周邊的老同志一起資助,后來一資助人中途退出,我們就再接過來。”這對簡樸的老人最多的時候同時資助著三四十個孩子上學。
2005年,臧興望老人因病去世。“病榻前,他還是放心不下那些孩子,囑咐我要繼續(xù)下去。”耿秋萍說,“以后每次秋天開學我就去學校,給貧困孩子送助學金。”時間久了耿秋萍的事也感動了很多人,一些不認識的人也加入了這個行列。耿秋萍自己制作了一本助學統(tǒng)計表,每一個資助的愛心人士及受資助的孩子,都記錄在上面。耿秋萍拿著統(tǒng)計表指給記者看,“你看這些好心人大部分是青島市和原膠南市的,很多人都資助了好幾個孩子。”
三個兒子陪老人繼續(xù)資助
在耿秋萍臥室的兩面墻上,貼滿了幾百張孩子們的照片。“這些相片都是這些年我資助過孩子的照片,年紀大了怕記不住,就讓兒子把相片洗出來,貼在墻上,可以天天看見他們。”耿秋萍指著墻上的相片說,“現(xiàn)在這些孩子都長大了,前幾天孫善民帶著妻子來看我了,他現(xiàn)在畢業(yè)了在上海工作 ,每年都來看我。這是吳瑞亮,平時也經(jīng)常來看我,這是……”和記者談起這些受資助的孩子,耿秋萍有說不完的話題。
記者聯(lián)系了受資助的孫善民。“多虧了耿奶奶,我父親生病,我和哥哥都在上學,耿奶奶了解了我的事就資助我直到大學。”他告訴記者,他現(xiàn)在在上海一家航空設計研究所從事飛機設計工作 ,畢業(yè)后受耿奶奶影響經(jīng)常參加公益活動。
不僅自己全身心投入,老人還把三個兒子也帶動起來參與其中,資助貧困學生、到學校送助學金等他們都會參與。二兒子藏家春告訴記者,“家里人都很支持母親的行動,現(xiàn)在母親年紀大了,有些事我們就替她去做,也希望能帶動更多的愛心人士加入進來。”文/圖 記者 董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