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山東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今日報道》報道,一直以來,農藥在防治病蟲害方面起主要作用,然而,農藥在給農作物生長帶來安全保障的同時,留下的大量農藥垃圾,卻給農村環境帶來了致命的災難。
記者調查:農藥垃圾隨處可見五花八門
眼下正值農田除草防蟲的關鍵時期,記者通過在田間地頭和許多河溝水渠調查發現,丟棄的農藥垃圾隨處可見,從編制袋到玻璃瓶,從紙盒到塑料桶,可謂五花八門。
農戶劉金亮告訴記者,他們全村有2000多畝地,每年有兩季農作物,用完農藥后剩余的大部分農藥包裝都直接扔掉。裝農藥的塑料瓶有人專門回收,一般賣給他們。按照這位農戶的說法,農藥垃圾雖然是有回收的,但是廢品回收商對回收的農藥垃圾挑剔得很。當然,除了廢品回收商挑剔外,農戶可能覺得這些農藥垃圾賣也賣不了幾個錢,加上環保意識淡薄,很多農藥垃圾就被隨意丟棄了。農藥瓶、農藥袋無人問津,而各種各樣的農藥卻一直在繼續使用,產生的農藥垃圾也是越來越多。
對于這些隨手丟棄的農藥垃圾,國內有些地方也發生過農藥中毒事件,很多人也對其安全性存有憂慮。東營市廣饒縣稻莊鎮農技站站長吳鳳拓稱,農民往往領個兒童在田間干活,小孩在田間地頭玩,觸摸到農藥瓶和農藥袋,會對小孩兒童生命安全造成危險。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一個農業大鎮一年大概能產生四五噸農藥垃圾,而這些農藥垃圾大部分都會被丟棄在地頭和水渠邊。東營市六戶鎮農業服務中心副主任王新宙認為,人們隨意丟棄農藥垃圾,會對土壤的質量造成影響,農藥垃圾的殘留會對農作物造成二次污染,通過灌溉或降水會影響水源,進而對人畜的飲水安全造成危害。
專家呼吁:盡快建立農藥垃圾回收體系
一個鎮一年就能產生四五噸農藥垃圾,山東作為農業大省,長此以往,農村環境可想而知。那如何從現在開始斬斷這只黑手,不再讓有毒的垃圾在農村泛濫呢,專家呼吁,應盡快建立農藥垃圾的回收體系。亂扔的農藥垃圾不僅會造成固體廢棄物污染,殘余的藥液甚至還會存在安全隱患。受現有條件限制,目前我省對此還沒有形成有效的監管。專家呼吁,應盡快建立農藥垃圾回收體系。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所長劉德軍建議,一是要加強監管,要制定農藥垃圾回收的相關辦法,組織相關部門建立起農藥垃圾的回收系統;二是政府要加強對農藥垃圾回收的支持力度,鼓勵和支持農藥生產企業和垃圾處理部門加大對農藥垃圾的回收。
由于目前的農業大多是農民個體經營,比較分散且農民的環保的意識比較淡薄,形成統一集中的管理模式還比較困難,因此,還需要結合農藥垃圾的不同來源和不同特點,探索一個合理的回收模式。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所所長劉德軍認為可以借鑒酒類生產企業對酒瓶回收的經驗可以有專門的網絡專門的人員來對農藥垃圾進行回收,然后交由農藥生產企業來進行專門處理。
然而,包裝農藥的除了農藥瓶之外,還有一些塑料制品包裝,是不易降解,很難循環利用的。另外,專家表示,要減少農藥垃圾還需要從農藥生產的過程入手,采用新技術,切斷垃圾的來源。
借鑒:蕪湖:農藥垃圾集中回收,除農村生態隱患
新華社合肥5月16日電(記者 湯陽) “我們村是省里率先進行集中回收的試點,這些垃圾桶是專門用來回收農藥包裝瓶袋的。”面對記者,蕪湖市方村街道合心村村民王次根指著一只半人多高的綠色鐵皮垃圾桶,顯得頗為自豪。
方村街道辦主任陳鈞告訴記者,位于蕪湖市郊的合心村,幾年前卻曾一度飽受垃圾遍地的困擾。“過去農藥包裝用后往往隨手一扔,田頭渠邊到處都是,要么是燒掉,根本談不上回收,給農業生產、生態環境帶來很大隱患。”陳鈞如是說。
去年5月,方村街道依托新建成的“農村清潔工程”,將合心村作為試點,在安徽省率先嘗試農藥垃圾集中回收。王次根田頭的這種農藥垃圾回收桶,全村共設置了200只。
然而,這一做法最初并沒有得到村民的認可。對此,街道一面發動干部、黨員挨家挨戶做群眾工作,一面組織保潔員加強田間地頭的農藥瓶袋回收巡查。漸漸地鄉親們開始養成農藥廢棄物隨手入桶的習慣,農田周圍的垃圾慢慢變少了。
方村街道環衛工作站站長奚之南告訴記者,開展集中回收試點以來,合心村已回收農藥瓶袋30多萬只。這些廢棄物經轉運站壓縮后,被運往蕪湖市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無害化處理。
說起田間環境一年來的變化,王次根感嘆道:“沒想到輕輕一彎腰,居然產生了這么大的收獲。”下一步,蕪湖市方村街道將在今年把農藥垃圾集中回收推廣到轄區所有行政村。(據新華網、齊魯網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