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鮑青
民以食為天,食以地為本,地以肥為尚。土壤之肥力,由富入貧易,由貧入富難。土壤保育是關乎民生疾苦之大事。然而,總有一些人罔顧民意,毀耕地牟私利。
《大眾日報》就曾于2012年8月1日在讀者版上,以《沙場竟是農田整理項目》為題,揭露濟寧市汶上縣義橋鎮(zhèn)后張吾村個別人,打著基本農田整理項目的幌子,毀挖耕地數(shù)百畝以謀私利。“工期3個月的基本農田整理項目,在村委會和沙場的聯(lián)手運作下,竟然挖地賣沙達兩年之久。”報道見報后,濟寧市委市政府、汶上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立即責成相關部門調查處理。轉眼快一年了,后張吾村的沙場是否已被徹底清理?毀地隱患是否已根除?土地復墾工作進展如何?記者再赴當?shù)貙嵉卣{查了解。
沙場:盛況不再,隱患猶存
6月末的后張吾村,天空驕陽似火,周遭悶熱難當。記者跟隨村民駐足在村落東側的田地里觀望四周。與一年前相比,這里無疑蕭條荒涼了許多。“現(xiàn)在基本上沒有大車來拉沙了,大坑里的采沙活動也停止了。”村民們相信,沙場停工與2012年《大眾日報》的曝光有莫大關聯(lián)。“報道一出來,各級領導都來村里,挖沙的不敢頂風作案。”從前運沙車能排“二里地”的盛況明顯已是昨日黃花。 不過令人頗為遺憾的是,毀地挖沙的行徑業(yè)已停止,但采沙場并未隨之銷聲匿跡。據(jù)村民介紹,雖然村口負責收費的小白房已停業(yè)荒廢,但更主要是因為沙場有了固定的銷售地點。在后張吾村磚窯場的旁側,沙場就匿身于此。在這家沙場的空地上,一塊印有“沙點”的牌子清晰可見。“小白房不干了,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fā)現(xiàn)膽子小了,而是有了固定的賣沙點了。”村民們透露,沙點四周安裝有攝像頭,安保措施非常到位,“不能再發(fā)生記者暗訪的事情了。”
為了平息村民的不滿,防止打草驚蛇走漏風聲,運沙車輛基本不從后張吾村橫穿而過。在村南500百米的馬路拐彎處,一座簡陋建筑物圍墻上,有白漆歪歪扭扭書寫的“旺林沙場,向北500米”幾個大字。此路往北500米,可看到鶴立雞群的燒磚煙囪異常扎眼,那里正是后張吾村的磚窯場。不過對于旺林沙場的沙料來源,村民們卻諱莫如深。有村民便猜測,白天他們不敢干,晚上還繼續(xù)挖著。
因為采沙場的“隱居”,后張吾村再次發(fā)生毀地挖沙的隱患,依舊時時刻刻存在著。
復墾:進度緩慢,難言合格
除了毀地挖沙,村民們最大最迫切的心愿便是被毀壞的耕地復墾如何。在后張吾村東側的大坑邊,映入眼簾的不再是那轟轟隆隆的挖沙盛況,取而代之的是三三兩兩的農民正收拾著自家的莊稼。雖然復墾時將因挖沙堆攏在一側的泥土攤平,但大坑內的耕地平均還是要比別處低了2到3米。
復墾過的土地,其肥力究竟如何?能不能達到復墾之前的效果?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田間地頭尋找答案。在村民敘述中記者了解到,雖然土地進行了復墾,但每年收成卻銳減。“我們從前都是水澆地,是高產噸糧田。”而如今,因為土壤結構被破壞,每逢雨季來臨,坑洼地排水問題成村民遇到的新難題。
一個多月前,后張吾村迎來一場規(guī)模較大的降雨。坑外土地不久就排干了降水,可以收割麥子。而坑內則因為缺少沙料吸水層,降水遲遲無法排干凈。無計可施的村民們只得在坑邊側再挖一小坑,將地里的淤水排出,爾后經過幾日的陽光暴曬,小麥方能收割。記者發(fā)現(xiàn),收割季節(jié)雖已過去一個多月,還有一戶人家的小麥倒伏在地里。現(xiàn)在村民們最揪心的是夏秋季的雨水連綿,辛苦種下的莊稼都得澇死。有村民不禁調侃:“我們這兒是風調雨順卻絕收,大旱連連倒豐產。”7月5日有村民致電記者,7月4日的一場強降雨讓大坑成了汪洋澤國,莊稼都被浸泡在雨水里。
除了土地復墾的質量難以恭維,進度也飽受詬病。在現(xiàn)場,一輛推土機在大坑南側優(yōu)哉游哉地平整土地。“時隔一年了,這點土地都平整不好?”有村民暗示,大坑南側的土地下面還有沙料,可能在待風平浪靜后再重啟采沙事業(yè)。“沙場一天不走,他們就隨時能夠再挖沙。”一村民憂心忡忡地表示。
后續(xù):無人被問責,村民有怨憤
村委會聯(lián)合外界沙場,利用基本農田土地整理項目,不僅套取了國家專項資金,更從倒賣沙料中獲取巨額利益。然而時至今日,問責毫無進展,相關責任人皆大歡喜。
雖然去年被《大眾日報》曝光時,當?shù)卣畡屿o頗大,但也僅僅是“雷聲大雨點小”而已。整個事態(tài)的問責更像是“高聲喊低聲問”。據(jù)記者了解,在整個事件中并未有人受到追責。“除了不能再大張旗鼓地挖沙外,什么都沒有變。”村民們對政府的處理態(tài)度,心中充滿疑慮。“如果毀地挖沙不會被追責,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把自己的地給挖了?”有村民反問道。
更令村民氣憤的是,2012年8月1日《大眾日報》報道見報后,村民們覺得事情出現(xiàn)轉機,“我們的事被黨報關注了,為非作歹的人要被查處了。”可時隔不久,某家媒體卻發(fā)表了題為《汶上土地整治實現(xiàn)多贏》的報道,表示“通過平整土地、修建農田水利設施和田間道路,提高了耕地質量,昔日的低洼薄地變成了‘噸糧田’。”媒體的公信力受到村民的強烈質疑。
7月8日下午,記者致電汶上縣國土資源局土地整理科電話0537-7236704,接聽電話的一位工作人員表示,該辦公室人員“都到項目上去了,不在家”。7月9日9時30分,記者再次致電該辦公室,一位工作人員再度表示,“辦公室工作人員還沒回來,等他們回來給你回電話。”可時至今日,記者也未接到汶上縣國土資源局的相關回復電話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