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剛剛落下帷幕,2014級的高考生和家長又開始忙起來,考生們忙著備考,而家長們現在開始忙活的,不少是高校的自主招生,希望通過這條捷徑,可以讓孩子的高考路走得更順暢一些。
從2003年到2013年,這十年里,自主招生高校從最初的22所到了現在的90所,單兵作戰到組團搶人 ,再到退團單干,經歷分分合合,背負“掐尖”名聲。走到十年節點,教育部指出了自主招生下一步的方向:將招收對象明確為“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而從2014年起,山東將在有關省屬本科院校開展自主招生,此輪試點如否讓高校招到心儀考生,也是一個大大的問號。
少數人的游戲
2013年,山東省參加夏季高考考生為508989人,獲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有3769人次,忽略少數同時獲得幾所高校自招資格的考生,平均每135名山東高考生里,有一名考生通過高校自招考核。
自主招生的歷史,最早要追溯到2001年,當年,東南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三所部屬重點高校,在全國率先自主招生,不過,三所學校的規模,也只能算是試水。
2003年,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在內的22所著名高校,開始自主錄取5%的新生,也從此拉開全國自主招生的大幕。
2013年,自招高校隊伍龐大起來,面向全國進行自主招生的高校有77所,面向本省進行自主招生的高校13所,加起來高校數量達到90所 。雖然高校數量增加了,但每所學校的自招計劃,仍然控制在5%以內,與十幾年前一樣。
自主招生十幾年,關系到的考生能有多少?根據省招考院公布的數據,2013年,山東省參加夏季高考考生為508989人,獲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有3769人次,忽略少數同時獲得幾所高校自招資格的考生,平均每135名山東高考生里,有一名考生通過高校自招考核。
這么多考生獲得自招資格,那最終有多少考生去了自招學校?從2011年起,山東省在高考錄取中,專門設置了一個自主招生批,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如果選擇自主招生高校,將在這個批次填報志愿并被錄取。2013年,山東省自主招生批仍然保留,本批次共錄取考生2074人,從這一數字來看,55%獲得自主招生資格的考生,最終也選擇了自主招生高校。不過,山東自主招生批錄取中,除了自主招生考生,還有藝體特長生,這部分考生會稍微拉低這一比例,但半數的比例還是可以達到。
據悉,考生參加高校的自主招生,獲得自招資格后,可以享受高考降分錄取的優惠,但是不同高校的優惠政策不同,同一所高校里也分出各種優惠等級,比如,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的自招優惠是:只要考生通過學校自招,成績達到當地重點本科線就能被錄取,還有很多高校采取降分錄取的優惠,考生根據自己獲得自招資格的不同,享受學校錄取線下5分、10分、20分、30分等不同的優惠。而達到重點本科線,是所有自招考生的最底線。
給優秀生“上保險”
自主招生只相當于給這些考生上了道保險,讓他們高考發揮不太穩定時,能憑借自主招生的優惠條件,如愿升入高校,而這已和自主招生的初衷大相徑庭。
2013年,山東大學共給了1000余名考生自招“優惠劵”,其中三分之一的考生獲得A類資格,獲得A類資格的考生,高考成績如果達到了所在省份的一本線就可以被山大錄取,是錄取條件中最優惠的。
2013年,共有1.1萬名考生通過網絡報考山大自主招生。在初審環節,就有4700人被淘汰;經過筆試,171名筆試成績特別優秀的考生無需面試,直接獲得了山大自主招生資格,其余考生中,1400余人獲得面試資格;再經過面試,最后剩下1000多人。
不過,即使山大的自主招生看起來如此競爭激烈,但是卻再也不能像1930年破格錄取國文98分、數學零分的臧克家那樣,錄取雖學有所偏但有所長的人才了。
“雖然自主招生實行了十多年,但是其實沒有實質性改變,變的都是形。”在談到自主招生現狀時,一所高校的招辦主任表示,國家最早推行自主招生政策,是希望能讓那些學習成績并不突出、但在某一學科或領域具有優異才能和發展潛力的學生,不受高考分數限制,有機會脫穎而出,但從現在的自主招生政策來看,成績不好的偏才怪才,基本沒有出頭機會。
“高考成績達到本科一批線,單是這一條,就得攔住多少人?”這位負責人表示,目前,面向全國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對考生最低的要求都是成績要達一本線。現在的高考,考生要達到一本線,也不是件易事。
這位負責人認為,目前的自主招生政策,仍擺脫不了高考成績這根杠桿,能取得高校自主招生資格,并最終被錄取的考生,都是成績本來就不錯的考生,自主招生只相當于給這些考生上了道保險,讓他們高考發揮不太穩定時,能憑借自主招生的優惠條件,如愿升入高校,而這已和自主招生的初衷大相徑庭。
逃不脫“掐尖”嫌疑
高校結盟的理由都是給考生創造更方便的報考條件,讓考生考一次,就能有去幾所高校的機會,但是,幾大聯盟有意無意中安排的考試時間撞車,卻又無比明顯地告訴大家:生源不能分享。
從2003年到2013年,自主招生走過10年,形式上經歷分分合合,但實質上卻擺脫不了“掐尖”的嫌疑。
2003年,包括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著名高校在內的22所大學開始實行5%的自主招生改革試點,但各高校都是單兵作戰。
2006年,北京科技大學、北京交通大學、北京郵電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北京化工大學這5所特色鮮明的高校,開始實行自主招生筆試聯考,被外界稱為“京都聯盟”。
2009年10月,清華大學與上海交大、中科大、南京大學和西安交大協議結成“五校聯考”,并在2010年1月16日進行了自主招生選拔的聯合筆試,行成了最早的“華約”五校,2010年10月23日和11月20日,浙江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先后加入了“華約”。
2010年11月22日,北京大學聯合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六所高校同時在招生網上發布公告,宣稱七校將舉行自主選拔聯合考試,“華約”與“北約”的對峙格局正式形成。當年11月25日,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六所高校宣布加入“北約”,“北約”聯盟擴充至13所高校。
2010年11月25日,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和哈爾濱工業大學等八所以理工科見長的高校宣布將合作自主招生,并簽署了《卓越人才培養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卓越”的誕生。之后隨著重慶大學的加入,“卓越”聯盟擴至9校。
不過,高校自招聯盟并非固若金湯,2011年12月1日,南開大學宣布退出“北約”聯考,將自行命題,自行考試。12月2日,復旦大學宣布不再參加自主招生聯考,將在全國試行“推優直選”自主選拔錄取試點生辦法。原本的13校聯盟由于南開、復旦的相繼退出,縮減為11校。
高校結盟的理由都是給考生創造更方便的報考條件,讓考生考一次,就能有去幾所高校的機會,但是,幾大聯盟有意無意中安排的考試時間撞車,卻又無比明顯地告訴大家:生源不能分享。以2013年自招考試為例,“北約”、“華約”、“卓越”三大自主招生同盟均定于2013年3月2日開考,科目均減至2門,同步取消英語考試,理科考數學和物理,文科考語文和數學,考生即使同時過了幾個聯盟的初審,也只能選擇一個聯盟參加考試。
在自主招生大戰中,頂尖名校的“掐尖”之戰更加激烈,2009年底,北大首次推出“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在全國13個省份的39所中學進行試點,取得“實名推薦制”資格的中學校長可向北大推薦優秀學生,學生通過北大相關部門審核后,不需參加筆試即可直接進入北大面試階段。2011年,在全國推廣,成功搶得首茬優質學生。
繼北大的校長推薦制后,清華大學也在2012年推出自主招生的“新百年計劃”,其中“領軍計劃”直接與北大的校長推薦相抗衡,對頂端生源的搶奪更加白熱化。
變化中的風向
在2005年的文件中,提法為“切實選拔綜合素質高、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到了2011年,提法變為“學科特長,以及全面發展且具有創新潛質”。而在今年最新的文件中,則將招收對象明確為“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從2003年到2013年,高校自主招生來到了10年的節點上,下一步,自主招生該何去何從?今年,教育部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其中明確規定,精簡筆試科目,強化對“學科特長”的考察,同時對參加自主招生的考生規模,以及各高校自主選拔錄取比例做出指導性限制與規定。
如果將10年間的政策文件進行梳理,不難發現高校自主招生選拔人才的定位有所調整。在2005年的文件中,提法為“切實選拔綜合素質高、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人才”。到了2011年,提法變為“學科特長,以及全面發展且具有創新潛質”。而在今年最新的文件中,則將招收對象明確為“具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
對于考生而言,減少筆試科目、強化面試權重,可謂自主選拔形式的最直接變化。《意見》明確,“凡能證明確有某方面特長或潛質的考生,可直接進入學校考核面試環節”,“對于確有必要進行相關學科筆試的高校,筆試科目原則上一門,不超過兩門,主要考查考生學科特長基礎。”
對于沒有學科特長和創新潛質不足、僅是學業突出的學生,不再作為自主選拔錄取改革試點的生源主體,這部分學生可以通過高考錄取體系擇優錄取。
自招新政也要求細化自主選拔錄取申請報名條件。提出試點高校應結合本校辦學定位和學科特色,因校制宜,進一步細化與學科門類或領域相適應的申請報名條件。
對于自主招生的人數,新政仍然明確,不超過本校年度本科招生計劃總數的5% ,而高校給到自招資格的考生,原則上不超過自招計劃數的2倍,也就是說,若一所高校有500人的自招計劃,則高校可以給1000名考生自招資格。
自招新政還規定,對學科特長等表現特別突出的個別優秀入選考生,可由學校根據對其高考成績要求及實考成績,決定是否向生源所在省級招辦提出破格投檔申請。
省內自招再啟動
2014年山東省再次進行省屬高校自主招生嘗試的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招標準的制定,到底要通過自招來招攬什么樣的人才,怎么和那些具有自招資格的部屬高校錯開位。
目前,山東省內具有自招資格的高校只有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和中國石油大學(華東)三所部屬高校,其余省屬高校并無自主招生計劃。不過,從2014年起,山東將在有關省屬本科院校開展自主招生,自主招生計劃控制在招生院校總招生計劃的3%以內。此外,對特長顯著或具有特殊才能并符合高校培養要求的學生可允許破格錄取;對高中階段全面發展、表現優異的學生按規定實行推薦錄取。
這也就意味著,對于2014年畢業的高中生來說,除了可以選擇那些面向全國有自招計劃的部屬院校外,還有機會選擇省屬高校的自主招生了。
“山東省屬高校自主招生并不是第一次,以前試點過,但是效果并不算理想。”島城高校一位曾經的招辦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早在2003年,山東省有5所高校獲得教育部的認可,試點自主招生,5所高校是青島大學 、山東師范大學 、煙臺大學 、山東科技大學 、青島科技大學,每所高校拿出50至100個計劃招生名額,在學校錄取分數線下、全省同批次投檔控制分數線上自主選拔錄取。單科特別突出或具有特殊專長的學生將可能被這些大學優先選擇錄取。
“但是就試點了一年,第二年就停了,效果并不太好。”這位工作人員回憶說,當時學校定的自主招生條件也不低,也要求一些奧賽獲獎等,但是,真正符合條件的考生,很多都想考部屬院校,對省屬院校不是很感興趣 ,學校還特別對有的考生做工作,動員人家來參加,但是,動員的效果比較有限,那一年,各學校的自招計劃都沒用完。
這位工作人員認為,2014年山東省再次進行省屬高校自主招生嘗試的話,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自招標準的制定,到底要通過自招
來招攬什么樣的人才,怎么和那些具有自招資格的部屬高校錯開位,如果這一問題解決不好,那自招效果仍然很難預料。
應對自招的“高招”
從往年情況來看,各高校2014年的自主招生簡章,一般要在10月底才開始陸續對外發布,但是很多高校的自招政策都保持穩定性,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長,從現在起就可以先研究高校前幾年的自招政策,圈定適合考生的高校。
“我們下手已經晚了,像海大的夏令營已經結束了。”這兩天,青島58中學生家長陳女士多少有些后悔。
陳女士的孩子今年開學后讀高三,前兩天知道孩子有同學參加中國海洋大學的夏令營,還獲得了優秀學員稱號,在海大的自主招生上就先行一步了。陳女士說,自己腦子里原先就沒有自主招生這根弦兒,現在意識到了,開始趕快向前輩們請教,多做點兒工作。
在青島的幾大高考QQ 群中,今年高考結束后,一大討論熱點轉移到明年的自主招生上,一些過來人家長提供了大量寶貴經驗 ,供2014年的考生和家長們借鑒。
第一招:拼校薦資格。在高校的自主招生中,有校薦和自薦兩種方式,校薦方式,是高校將自主招生的名額分配給相關的高中學校,然后由高中學校推薦;自薦則是由學生自己向有自主招生資格的高校“毛遂自薦”。
青島各高中里,在校薦資格上差別比較大,像青島2中、58中等高中,高校給的校薦資格比較多,一些稍微普通的高中,校薦資格則很少。在高中校薦資格的使用上,每個高中都有一套自己的計分標準,按照這些標準,給學生們排好隊,排在前面的學生,有優先選擇權。有參加自招意愿的高中生和家長,從現在起就可以研究高中學校的這套標準了,然后結合自己的情況,找出得分點兒,盡量在最后的排名中能比較靠前,獲得理想的校薦資格。
第二招:拼自薦資格。在高校的自主招生中,除接受高中學校的校薦外,有不少高校還接受學生的自薦。每所高校都會公布自己的自主招生簡章,在招生簡章里都有對考生報名的要求,每所高校要求的報名條件有所不同,考生在選擇自薦學校時,要充分考慮自身特點以及所擁有的資本,增加初審通過的幾率。
從青島高中近年來的自主招生報考情況來看,每所高中對于校薦資格的控制都是很嚴的,一般一名考生只有一次校薦機會,但是自薦機會相對就靈活得多,有些擁有奧賽成績的考生,可以同時申請多所高校的自主招生,審核通過后,選擇最適合的參加考試。
第三招:找準自己定位。在近年高校自主招生中,也有一些考生白忙活了一番,最后什么都沒得到,考生在決定參與自主招生時,一定要先給自己定好位。首先,要定好成績的位,目前的自主招生,給考生的最優惠成績就是達到本科一批線,如果考生成績離一本線很遠的話,參加自招的意義就不是很大,有的高校給自主招生考生的優惠是錄取線下5分到30分不等的錄取,但若是這些學校錄取線極高,而考生成績又離得很遠,則也不要輕易摸高。
從往年情況來看,各高校2014年的自主招生簡章,一般要在10月底才開始陸續對外發布,但是很多高校的自招政策都保持穩定性,考生尤其是考生家長,從現在起就可以先研究高校前幾年的自招政策,圈定適合考生的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