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萍接受媒體采訪
現場展出的倪萍作品
畫展開始,大批觀眾涌進展廳參觀
畫展現場,82歲的劉愛華老人抄下倪萍畫作中的題詞
畫展現場,幾名觀眾在品評倪萍畫作
畫展現場,幾名觀眾在品評倪萍畫作
畫展現場,幾名觀眾在品評倪萍畫作
展廳內播放的倪萍紀錄片吸引了很多粉絲
大眾網濟南10月18日訊(記者 馬俊驥 尹海洋)今天上午,“家在山東--倪萍繪畫作品展”在山東美術館(老館)開展,倪萍在現場進行了簽售活動。此次展出是倪萍從事繪畫以來作品第一次在家鄉展覽,將持續到11月14日。質樸畫風中透露的“日子哲理”吸引了數百名參觀者,倪萍表示,畫作是獻給家鄉的禮物,繪畫是讓生命有了另外的意義。
“來的都是俺家親戚”,畫作是給家鄉的禮物
“來的這都是俺家親戚,大家別擠,別擋著。”今天上午的“家在山東--倪萍繪畫作品展”現場氣氛火爆,數百名倪萍的粉絲擠滿了山東美術館(老館)不大的院子。一上臺,倪萍的幾句地道的濟南話就拉近了與觀眾的距離,見到臺上的記者擋住了臺下觀眾的視線,倪萍“熱心”地幫忙安排起來:“您蹲下拍,別擋著后面的觀眾,我過去坐下,您幫我和老家的親戚們拍張合影。”
倪萍透露,從19歲到27歲,自己在濟南呆了將近10年,濟南留下了她最青春美好的回憶,“經七緯二路,我所有的衣服帽子都是在那里買的,大明湖、趵突泉,那是我練嗓子的地方。我在這里入的黨,26歲就當上了山東省電影家協會的副主席,家鄉給的我太多太多。”
所謂近鄉情怯,將近20年沒有返回家鄉,倪萍此次回到濟南辦畫展,把自己的作品當成了獻給家鄉的禮物。“中國人講究個‘榮歸故里’,也沒啥光榮的事情,現在年紀越來越大,有一些作品,就把它當成獻給家鄉的禮物。”
質樸畫風吐露“日子哲理”,80歲老太愛上倪萍題詞
簡短的開幕式結束后,“家在山東--倪萍繪畫作品展”正式開始,數百名觀眾涌進展廳欣賞倪萍畫作。本次展覽集中選取倪萍85幅近作,其繪畫題材均取材于日常生活中的點滴感悟,清新、疏朗的筆墨,形象傳達出“日子哲理”和“跟著日子去寫意”的藝術訴求,充滿著稚趣,洋溢著喜慶,散發著溫情,吸引了眾多觀眾細細品評。
“她活得很真,才會有真性情,才會有真感受,正所謂畫如其人,她的畫真誠、樸實、自然,這恰恰是藝術的真諦所在。”山東美術館館長徐青峰說,“一流的畫家不一定是一流的藝術家,藝術需要對生活的感悟,在倪萍的畫展上,觀眾可能會想到‘她可以畫成這樣,我是不是也可以’,從而領略到‘人人都是藝術家’的藝術真諦。”
在展覽現場,一位特殊的參觀者吸引了記者的注意。與其他參觀者拍照留取素材不同,這位滿頭白發的老人手拿筆記本,吃力地抄寫著倪萍畫作上的題詞,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名叫劉愛華,今年82歲,“她的畫很有生活氣息,她畫上的題詞也很樸實,說的很有道理,我抄下來回去慢慢看。”劉愛華說。
作畫祝賀莫言獲得諾獎,繪畫讓生命有了另外的意義
畫展現場的簽售活動結束后,倪萍接受了現場媒體的采訪。倪萍說,別看自己在舞臺上主持節目妙語連珠,但是生活中自己并不是一個喜歡說話的人,當內心的情感需要表達時,自己就會拿起筆寫東西或者畫下來。“我滿眼看到的那個美好,都在我畫上,我真的沒學過畫,但是我拿起筆來我就想畫。”
倪萍透露,好朋友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時,自己滿心的激動不知道如何用文字和言語表達,曾以“紅高粱”為主題做了一幅畫。“我鋪開紙畫了一大束紅高粱,紅高粱底下坐著棉褲棉襖的爺爺奶奶,我畫完了,我釋然了,這是一種特別好的表達。”倪萍說,作品完成后,自己沒有跟別人提起過,也沒有送給莫言,“自己的情感得到了釋放就足夠了。”
“我姥姥常說‘肚子餓不怕,眼別餓著’,所謂‘眼餓’就是要發現生活中的美好,找到生命的意義。”倪萍說,“不論畫得怎樣,走不走商業路線,只要你不是浪費社會資源,能夠回報社會,我覺得就是有價值的,讓生命有另外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