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網11月1日訊(記者劉梅婷)近日,中國、美國、瑞士、德國、加拿大、波蘭等國古生物學者宣布,他們在山東臨沭發現的大量恐龍足跡群中,尋找到了多種類型的足跡化石,這對研究白堊紀早期恐龍的演化、遷徙具有重大意義。這一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白堊紀研究》上。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足跡之中,一種奇怪的四趾型足跡或成為新種恐龍存在的證據。
開山燒磚發現“龍跡” 勘測出5個世界罕見馳龍足跡化石
記者了解到,早在2011年,臨沭曹莊鎮岌山附近的磚廠在燒窯開山時,工人們發現在高坡處的一塊巖石上布滿了像腳印一樣的小坑,當時就有人懷疑這些是恐龍足跡。后經過臨沭縣政府邀請古生物化石專家考察鑒定,這些“小坑”確認是恐龍留下的足跡化石。
為了保護這些恐龍足跡化石,臨沭縣政府隨即禁止在岌山周圍再開采頁巖,并著手成立岌山省級地質公園。經過專家現場勘測研究,確認了近百個恐龍足跡化石,它們分別屬于大型蜥腳類、中型四足類、兩種獸腳類、鸚鵡嘴龍類等恐龍。也正是在此次考察鑒定中,1組共5個世界罕見的第九例馳龍足跡化石被發現。同時,還發現了一些有四個腳趾的恐龍足跡,世界頂級古生物專家馬丁·洛克利表示從來沒有見過類似的腳印,可能是一種新發現的物種。經過近一年的研究之后,學者們發現該未知腳印與發現于山東的鸚鵡嘴龍腳部骨骼類似,很可能發現了一類小型恐龍。
足跡被地質斷裂“翻騰出” 未來以保護為主
為什么恐龍足跡只在臨沭這里出現?難道這是它們的聚居區嗎?專家告訴記者,一億年前,恐龍曾經生活過得那片土地遍布它們的腳印,但經過如此漫長的變遷,當年的土層都已經被厚厚地覆蓋起來了,距離我們生活的土層比較遠。但是經過地震、火山爆發等地質運動之后,一些深埋著的土層就像是犁地一般會被重新翻騰出來。臨沭的恐龍足跡于是重見天日,而這些恐龍足跡和諸城等地一樣,都位于山東沂沭裂谷帶。
據介紹,山東沂沭裂谷帶是一條位于山東省中部、走向北偏東的中生代大陸裂谷(斷裂帶),其走向為諸城—莒南—臨沭—郯城一線,其早白堊紀晚期恐龍足跡化石群具有空間分布廣、層位多、代表恐龍屬種豐富、古地理環境較為一致的特征。研究顯示,恐龍足跡主要為蜥腳類、獸腳類及鳥腳類等恐龍所留下的遷徙或棲息足跡,其中又以蜥腳類為主。從足跡規模和特征等判斷,不僅有極為龐大的成年個體,也包括幼年個體的足跡。
發現于臨沭的這些恐龍足跡,與甘肅西部、鄂爾多斯等地區早白堊紀恐龍動物群在屬種及產出地層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對比性,這對于研究中國北方白堊紀恐龍動物群構成、生活習性、生物古地理與生態環境等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臨沭縣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目前岌山周邊已經圍出了1800畝地建設地質公園,周邊的小磚窯廠都已經停工。“專家對岌山的典型的白堊紀地質地貌評價非常高。目前我們主要是以保護為主,下一步將會做一個整體性的開發規劃,充分保護及展示臨沭的地質優勢。”上述工作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