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孫淑玉
團隊里的義工因出國暫停了對海陽一個孩子的資助,揚帆助學服務隊另一名“80后”義工王浩田接過愛心棒,繼續資助這個孩子,每月匯去300元善款。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王浩田只是超市的一名保安班長,月薪只有2200元。
自家日子過得緊巴的他,還加入到了看望貧困家庭和提供愛心車的公益行動中來。王浩田相信,有錢并不是做公益的前提條件,只要有心,公益無處不在。
倆“80后”義工接力資助海陽貧困女孩
小泉(化名)是海陽市郭城中學初二的學生。媽媽在她3歲時離家出走了,之后一直沓無音訊。爸爸患有嚴重的急性支氣管炎,不能干重活,除跟同村人外出打零工外,家里的日常生活多靠不足一畝的薄田支撐。
小泉從小跟爺爺奶奶過活,生活一直很困難。為了維持生活和供孩子上學,患有腿疾的爺爺和腰不好的奶奶只在疼得受不了時才吃片止疼片。盡管如此,懂事的她一直保持年級第一的好成績。
得知小泉的情況后,揚帆助學服務隊的義工立即展開走訪調查。確認情況后,80后義工“守護神”決定與其結成長期“一對一”的資助對子,后因出國,去年夏天起,“守護神”不得不暫停了對小泉的資助。
資助人離開了,可對孩子的資助不能斷。從網上看到小泉的情況后,服務隊另一名“80后”義工王浩田二話沒說,決定接起這個愛心棒,繼續資助小泉。
相信只要有心 公益無處不在
急于資助,反把孩子嚇了一跳
說做就做,1986年出生的王浩田是個急性子。去年夏天知道孩子的情況后,他和揚帆助學服務隊海陽分隊的義工一起趕到小泉家中探望,但不巧的是孩子當天不在家。
沒見到孩子,王浩田心里總不落底。過了不久,他和幾個朋友打聽著來到小泉的學校。本想趁著中午放學帶孩子去吃頓好的,誰成想趕到學校時,孩子們都已經放學了。
王浩田和朋友在學校附近找了很久,也沒打聽到小泉的去向。只知道姓名和班級,王浩田和朋友一直找到小泉家也沒見到孩子。無奈,他們又沿路返回,最后終于在學校附近一家小店內找到了小泉。
見到孩子,王浩田很激動,沖上去對著小泉一陣詢問。眼前突然來了這么多陌生人,還拉著自己問東問西,小泉一下愣住了,呆呆地看著這群陌生人,嚇得根本不敢出聲。
“當時沒想到孩子會是這個反應,把我們搞得很尷尬。”回憶起初次和小泉見面的情景,王浩田有點不好意思地笑了。從那之后,他就和小泉一家“接上了頭”。除每月定期給小泉匯去300元資助她上學外,逢年過節他還會給孩子送去衣物、學習用品等,趕上寒暑假他還會將小泉接到家中和妻子一起照顧。
很少有人知道,王浩田只是超市的一名保安班長,去年夏天月薪只有1000多元的時候,他就開始資助小泉,如今,工資漲到2200元的他除資助孩子外,還要負擔著一個三口之家。
每月從2200元的工資中拿出300元資助孩子,趕上看望貧困家庭他會給每戶送上100元錢,時不時提供愛心車……已經是18個月大孩子父親的王浩田坦言,“日子會有點緊巴。”但因為“公益是一直想做的事”,家人也沒有過多意見。
“也算是個心愿吧,雖然之前一直也沒想好怎么做。”王浩田說,早年他就有想做公益的念頭,苦于無處下手就通過網上搜索加入了濟南的一個公益團體。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揚帆助學服務隊義工發的助學信息,私聊后得知是煙臺當地的助學團體,他便開始關注并參與公益活動。
一開始資助孩子,家人并不知情,后來得知情況后家人都對小泉很熱情。“給女孩買東西都是媳婦操辦,她心比較細。”而性格活潑開朗的小泉也很快和王浩田一家打成一片,到了寒暑假她總會到王浩田家中小住一陣。
每月拿著1000多元的工資時,王浩田不曾放棄過公益夢,如今工資漲到2200元,他又加入到看望貧困家庭和提供愛心車的公益行列中來。公益在路上,王浩田也在路上,他相信有錢不是做公益的前提條件,只要有心,公益無處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