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濰坊在全市范圍實施以校長職級制為核心的中小學去行政化改革,一次性取消了935名中小學校長的行政級別。經過10年努力,在全國率先建立起了保障和促進教育家辦學的制度體系。
□ 本報記者 楊國勝 王佳聲 見習記者 張 蓓
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了“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等單位的行政級別”的事業單位改革發展方向。而在2004年9月,在全國事業單位改革方向尚未明朗之際,濰坊市就在全國率先實施了以中小學校去行政化改革為核心的簡政放權探索。經過10年的實踐,該市建立起職業化的校長隊伍,保障和促進教育專家辦學的制度體系運行良好,成為全國教育綜合改革先進典型。
校長們的“官路”走到盡頭
對于濰坊市實驗學校校長孫桂芳來說,今年是特殊的一年。不久前,57歲的孫桂芳獲評濰坊市首批11名特級校長之一,任職年齡可延長至65周歲,職級工資可拿到本人應發工資(應發工資不含職級工資)數額的80%。
從民辦教師,到諸城市實驗小學校長,到濰坊市教育局基教科副科長、學前科科長,再到濰坊市實驗學校校長,孫桂芳走了近30年,“官”至副縣級。2004年,濰坊市實施了中小學校去行政化改革,孫桂芳的“官路”走到了盡頭,組織部將她的干部人事檔案,正式移交給了教育部門。
那一年,和孫桂芳一樣,濰坊市600所學校撤消行政級別,935名中小學校長人事檔案從組織部門轉交教育部門。81名副縣級以上干部、111名正科級干部、267名副科級干部,摘掉“官帽”,走上職業化崗位。
對許多人來說,一夜之間摘下“官帽”,無疑是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對于孫桂芳來說,卻有一種無官一身輕的感覺。如今在孫桂芳辦公桌上,擺放的不再是參加工業生產、植樹造林、計劃生育等與無關會議的通知,取而代之的是《人民教育》、《把學校交出來》、《創造適合學生的教育》、《校長的力量》等專業報刊書籍。
“以前參加頻繁的副縣級以上領導干部會議,有時還去投票選干部,互相都不認識,就是去熬時間。還要出入各種社交場合,你要是不去,人家說你端個副縣級領導的架子。”孫桂芳說,應酬隨行政級別取消而減少后,自己能夠靜下來走入教室,深入課堂。現在,孫桂芳已帶領老師們先后開發了200多門綜合實踐課程。
“有人擔心烏紗帽沒了,出去辦事不方便了,說取消行政級別降低了身價,我倒覺得沒有。”孫桂芳認為,校長知名度高不高,威信高不高,關鍵在于學生、家長對學校的滿意度,以及社會的認可度。在孫桂芳的帶領下,濰坊市實驗學校辦學滿意度連續五年位列市屬基礎教育學校第一。“我出去辦事,人家一聽我在實驗學校任職,都非常熱情,說孩子們非常喜歡這所學校。”孫桂芳說。
職級高低與業績直接掛鉤
“去行政化”并非“一去了之”,濰坊先后印發20多個相關文件,如何選好校長、如何用好校長、如何激勵好校長等一系列配套措施先后“補位”。探索出將校長作為專業干部管理的成功樣本,率先在全國建立起保障和促進教育專家辦學的制度體系。
今年8月,濰坊盲校、濰坊聾啞學校校長崗位出現空缺,濰坊市教育局面向校長后備人才庫的1000多人公開遴選2名校長,由特級校長、教育專家、優秀教師代表和有關部門人員共同組建校長選聘委員會負責遴選。
“濰坊市實行校長任職資格制度,在全市建立統一的校長后備人才庫,新任中小學校長必須從校長后備人才庫中公開選聘。”濰坊市校長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井光進介紹,濰坊市通過現職優秀校級干部過渡、專家團隊公開考選等方式,提前選拔適合做校長的優秀人才,納入校長后備人才庫管理,認定相應的校長任職資格。目前全市建立了共1016人的校長后備人才庫,校長后備人才必須參加為期兩年100個學分的培訓。
井光進表示,人才庫的建立,能有效杜絕不適合當校長的人通過不正當的手段謀取校長職位。利于有意愿當校長的人選,潛心研究校長成長和發展規律,縮短新任校長的適應期。
校長取消行政級別后,職級高低成了評判校長素質能力的唯一標準。濰坊市的校長職級分為特級、高級(一、二、三檔)、中級(一、二、三檔)、初級(一、二檔),共四級九檔。校長職級高低與業績直接掛鉤,根據校長治校能力、辦學績效、專業素養、教師認可、同行評議、家長學生評價等要素,評級晉檔。
目前,濰坊市共有1252名校長納入職級管理序列,其中特級校長11名,高級校長215名,中級校長632名,初級校長374名,試聘期校長20名。根據規定,校長的一個任期為4年,在一所學校連續任職不超過2個聘期。校長任期結束后,其職務和職級自動解除。繼續擔任校長,需重新競爭上崗。
對此,新華中學校長付霆說:“以往,只要校長在這所學校不出現重大安全穩定問題,以及教學質量大面積下滑等情況,就能在學校里繼續干下去。現在重新競爭上崗,每個校長都清楚自己的職責,必須要專家治校、潛心治學。”
如今,懂教育、會管理已成為濰坊校長的名片。濰坊市副市長王桂英表示,實施職級制改革,就是要引導校長走成為教育家的道路。
阻斷外行干校長之路
濰坊校長職級制改革,在讓校長恢復本來“面目”的同時,也基本阻斷了一些不懂教育、不懂教學的干部,為了解決級別常常被“安排”到學校,謀取“官位”的途徑。
“去行政化”之前,“安排外行任校長”是常有的事。濰坊市區某所學校的校長就曾為此事頭疼過:“有個區財政局的正科級干部,想調到學校當黨委書記,來解決他的副縣級職務。財政部門的人,能懂教育嗎?他來了后,能為學校發展帶來什么?”最終經過教育局跟組織部溝通協調后,將此事擋了下來。自從改革后,濰坊沒有一名外系統干部調入學校任職。
長期以來,雖然校長們要接受教育部門的指導,但實際上一大批校長的任用與管理,都是歸當地組織或人事部門,最終導致教育行政部門事權與用人權的彼此分割。“不少縣級市,由于一些高中學校的行政級別高于教育局,導致教育局管學校卻管不住校長。”井光進直言,這在無形中給教育事業的發展戴上了一道緊箍。
“去行政化”后,“外行”干校長幾乎“絕跡”了,然而“教育專家”向“教育官員”轉型的通道也隨之變窄。校長們曾普遍認為,在阻斷外系統干部進入學校任職的同時,也徹底關閉了優秀校長尤其是優秀的年輕干部進入政府部門任職的通道,這意味著出身教育系統的政府官員將越來越少。
“校長沒有行政級別后,就無法調任教育行政部門任職。同時,教育行政部門也不能全都是不懂教育、沒有教學經驗的公務員,迫切需要一批懂教育的專家。”井光進說,針對這個矛盾,在2011年,濰坊市建立了校長和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的雙向交流任職制度。
該制度規定,業績特別突出、具有中級及以上職級的校長任滿一個聘期后,可調任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科級領導職務;特別優秀的高級校長和特級校長,可調任市教育行政部門領導職務或者副調研員以上非領導職務。同時,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教育行政部門副職以上負責人和直屬單位主要負責人,可以通過申請校長任職資格進入校長后備人才庫后參與校長職務的公開競聘。
2011年以來,濰坊市報名參與校長后備人才考選的人數達到8980人。先后有9名優秀校長調入教育行政部門任職,確保了教育部門領導班子的專業化,避免了“外行領導內行”。并且,也有15名縣市區教育局業務副局長“不當局長當校長”,通過考選進入后備人才庫,其中5人已經擔任學校校長,疏通了教育部門適宜擔任校長的人走上校長崗位的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