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濟南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建設的核心,具有明顯的區位優勢、獨有的政策優勢、完善的基礎設施優勢和寬松的環境優勢,有著難以抗拒的發展吸引力。經濟圈內的其它城市都在追求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對他們來說,向濟南中心城市靠攏,是實現這一目標最現實的途徑。7個城市構筑“一小時生活圈”、年底前確定濟聊城際鐵路與軌道交通R1線共線運營方案、研究“飛地招商”機制……
12月7日下午,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在濟南召開。近期,“經濟圈內”7市已制定出交通體系、產業協作、旅游融合、生態保護等多項基礎設施重點建設項目的推動時間表,這些近期建設重點如雨后春筍破土而出,標志著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規劃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構筑一小時生活圈 建立區域協作長效機制
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孫偉:加快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是培植山東新的經濟增長極、打造山東發展新優勢、增強山東發展后勁的戰略選擇。
要統籌推進公路網、軌道交通網、水運和機場建設,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構筑“一小時生活圈”,建立區域協作長效機制。
與各兄弟城市一起 優勢互補 共贏發展
省委常委、濟南市委書記王敏:濟南將與各兄弟城市一起,按照“平等協商、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務實合作、共贏發展”的要求,共同建立健全溝通機制,共同推進交通設施對接,共同推進產業協作配套,共同推動旅游業融合發展,共同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攜起手來,精誠合作,努力開創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繁榮美好的明天。
強化旅游企業橫向交流 推行旅游消費一卡通
省發改委主任張務峰:旅游業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優先整合的產業,下一步應有實質性動作。發揮省會城市群旅游聯盟平臺作用,打造整體旅游品牌。
強化專業服務,充分發揮經濟圈核心城市作用,在濟南規劃建設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強化圈內旅游企業橫向交流,推行旅游消費一卡通,加強行業合作。
濟萊城際快客開通票價由38元降到20元
萊蕪市委書記王良:濟萊城際快客已開通,票價由38元降到20元,濟青高速南線的限速也上調了10公里/小時。同時,205國道博山至萊蕪段改造擴建工程順利竣工,京滬高速萊蕪至新泰段改造擴建工程也進展順利。
城市互通先通路
希爾頓、喜來登、香格里拉、星巴克等一批國際高端品牌先后落戶濟南,大大提升了濟南的城市形象和服務內涵,在服務本地市民的同時,吸引了周邊游客的眼球。每逢節假日,各大型商場的停車場內,外地牌照車輛明顯增多,這充分說明濟南作為經濟圈的“靈魂”,其輻射力和影響力日趨顯現。“濟南都市圈如果能形成完善的交通路網,到時候萊蕪、淄博、濱州將不再是外地,真正融合到濟南來,”市民王先生稱,“區域差異減小,市民交流、經濟交流、商業來往和文化交流也能順暢。”
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發展,必須逐一破除濟南和圈內其他6城之間的交通障礙。山東省交通規劃設計院總工程師李振江接受采訪時表示,在一級公路方面,目前濟南與周邊6城之間,除了濟南至濱州有G220、濟南至淄博有G309兩條一級公路相連接外,濟南至其他4城之間尚不能實現一級公路相連。就連萊蕪至明水的公路,也尚未達到全線一級公路標準。
“城市互通先通路”成為各城市間達成的共識。11月29日,在聊城市全面融入濟南服務省會推進濟聊合作發展懇談會上,濟聊兩市簽署了促進濟聊合作發展戰略合作框架協議。聊城決定在鐵路、高速公路方面全方位融入濟南的交通網絡,構建“兩市同城交通體系”。目前,備受市民關注的濟南城市軌道交通R1線,已正式融入濟聊城際鐵路,以“濟聊城際鐵路濟南至長清線”的定位,成為兩市之間鐵路快速通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功能齊全的旱碼頭
濟南近些年來的飛速發展,經濟、商業、金融、服務等各方面不斷完善,讓周邊各市有了主動調整,積極融入省會城市經濟圈的動力。以濟南恒隆廣場、萬達廣場、銀座和諧廣場為代表的商業綜合體拔地而起;泉城路商圈、英雄山商圈、洪樓廣場商圈等5大聚集區吸引拉動周邊消費;大型商業綜合體建設引來高端產業在濟南的集聚,而富有泉城特色的特色商業街也成為吸引本地和周邊城市消費的“金櫥窗”。世界500強企業、中國百強企業聚集,也為濟南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這無疑助力周邊城市,與濟南聯合,共謀發展。
正是看到了濟南的這些經濟發展優勢,周邊城市加快了與濟南的產業對接。在濟聊合作懇談會上,兩市決定建立物流產業聯盟、促進旅游線路整合及旅行社合作、濟南科研院所與聊大科技產業園合作發展、濟南金融機構與聊城合作建設次區域金融中心,以及文化、溫泉、汽車服務等領域可以深化合作。依托聊城三省交界的區位優勢和濟南航空口岸優勢,重點建設十大物流園區,全力打造濟南貨物發往河北河南的商貿物流倉儲基地。
省經信委交通物流處處長譚顏銘認為,省會城市群經濟圈聯盟是個大課題,存在很多發展機遇,經濟圈布局在山東舉足輕重,應做好“園區與企業相結合”以及“園區間結合”,跳出濟南,謀劃濟南,把濟南打造成為一座功能齊全的旱碼頭,航空和鐵路交縱的物流中心,每個城市都應建立1—2個有規模的物流園區進行對接,實現區域聯動,“結網”發展。
“將發揮泰山旅游文化引領作用,聯合濟南及周邊城市,發揮各市旅游資源優勢,打包推出一體化精品旅游線路。”省發改委主任張務峰表示,旅游業是省會城市群經濟圈優先整合的產業,下一步應有實質性動作。發揮省會城市群旅游聯盟平臺作用,打造整體旅游品牌。強化專業服務,充分發揮經濟圈核心城市作用,在濟南規劃建設省會城市群經濟圈旅游集散服務中心。強化圈內旅游企業橫向交流,推行旅游消費一卡通,加強行業合作。
圍繞產業協作,7市將于近期共同研究建立“飛地招商”成本共擔、收益共享機制和產業轉移利益調節機制。以交通裝備、機械裝備、輸變電設備、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等產業為重點,大力推進產業協作融合和戰略轉移 ,明確區內各市之間產業的定位與發展重點,進一步調整優化經濟圈內產業布局,避免無序競爭和產業同質化。
治污等方面深度合作
與原來不同,如今的7個城市猶如一個家庭的7兄弟,遇上難事群策群力。經濟圈內的城市在治污、就業等方面將深度合作。
省會城市群經濟圈7城市間建立信息交流通報制度,全面對接各方跨界流域污染管理制度、措施,建立環境空氣污染防治聯合機制和跨界各斷面水質自動監測信息共享機制,及時通報空氣質量和異常水質監測情況,實行統一的預警機制。建立環境應急信息共享制度,實現跨界重點環境風險單位信息共享和資源共享,設立環境應急聯絡員,實現環境應急監測、應急專家庫、應急物資庫、應急處置措施和信息的共享。
圈內建設一批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和創業園區,對達到省級認證的,根據條件給予不超過500萬元的一次性獎補。
擴大圈內小額擔保貸款基金規模,圈內各縣市區擔保基金增加到不低于1000萬元。與此同時,將一次性創業補貼和創業崗位開發補貼分別提高到1萬元和2000元。
建立圈內人才服務聯盟,每年聯席會議的市長會議期間,舉辦人才交流大會。繼續落實資金獎補政策,推進區域內縣級綜合服務中心建設,確保2014年基本完成建設任務。
原標題:好“兄弟”抱團打造山東新增長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