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推進城鎮化的浪潮下,山東的城鎮化目前處于怎樣的階段?應該如何發展?本報記者專訪山東省社科院副院長鄭貴斌,解讀當前山東城鎮化發展的現狀。
記者:目前,山東的城鎮化發展在全國處于什么水平?
鄭貴斌:現在山東省的城鎮化率是50.9%,在全國處于中下水平。今后山東城鎮化的發展主要是抓人的城鎮化,抓城鎮化發展的轉型。
記者:現在山東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
鄭貴斌:我們存在的問題就是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目前有“半城鎮化”現象。有一些人已經在城里,但是因為戶籍制度的限制,這些人沒有享受城鎮戶口的待遇。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就業在城市,戶籍在農村,勞力在城市,家屬在農村,收入在城市,積累在農村。雖然進城了,但身份和地位沒有轉變,城市公共服務沒有享受到。
在小城鎮發展中,存在追求規模、忽視發展質量的問題。有些地方注重面子工程,光蓋了樓房,卻沒有服務設施,特別是生態建設方面不夠,城鎮整體規模偏小。
記者:那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鄭貴斌:下一步要推進“人”的城鎮化,推動城鄉二元結構轉變。城鎮化受益的人群應該是農民,是半城鎮化的農民工,在城里有工作還無法落戶的那部分群體。改變“半城鎮化”現象,就要理順財稅體制,把公共資源向這些人傾斜,讓他們進得來呆得住,還能發展。此外,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放寬限制條件,附著在戶籍上的教育、醫療、社保也要相應改革,讓外來人員能夠獲得同等的公共服務。
記者:讓外來務工人員與城里人享受完全一樣的待遇,這需要一個過程。
鄭貴斌:外來人員有居住證,但是它與戶籍還是有差別的,有些戶籍能享受到的待遇,持有居住證的人享受不到,比如教育、醫療、保險(放心保)等問題。當我們的城鎮化發展達到一定程度,戶口與居住證可以并軌,不論是有戶口還是有居住證,都能享受到相同的待遇,最終達到戶口自由遷徙,社會保障實現并軌,但何時能實現,取決于各地的經濟實力。
記者:您覺得城鎮化中的“山東特色”是什么?
鄭貴斌:對于“山東特色”每個人看法不一致,我認為山東特色主要看山東的資源和各地的文化傳承以及民俗傳承等具體情況,城鎮化發展和新社區建設要體現各自的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各地要有不同的特色。
比如文化特色,有圣人文化的地方,可以根據圣人文化來發展和命名村落和小城鎮,建成有文化特色的小城鎮。此外,還可以根據資源、交通樞紐進行城鎮化建設,比如傳統旅游型、沿海漁村型,使城鎮化發展特色鮮明,保留特色文化和差異,避免城鎮化就是蓋樓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