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泰來10日晚上7點,無棣縣城的家中,于長鑾守在電視機前,看習近平總書記為張存浩院士頒發最高科技獎獲獎證書。
作為無棣縣政協前文史委主任,于長鑾與張存浩院士及其叔叔張镈都有交往。
張存浩的家族是當地的名門望族,在他的祖籍無棣縣車王鎮段家村,人們至今津津樂道張家出了如此多科學家,“了不起,出了很多工程師、科學家,不是在北京天津,就是在國外。”
于長鑾說,認識張存浩前,他先認識了張存浩的三叔張镈。上世紀80年代末,于長鑾在雜志上看到署名張镈的文章,作者自述是無棣人。他查資料得知,張镈是我國著名的建筑師,曾主持設計建造了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自然博物館、友誼飯店等著名建筑。
于長鑾就以家鄉人身份給張镈寫信,半月后收到張镈的回信,從此結識。后來,張镈參與了無棣海豐塔的重建,無償為新塔設計圖紙,如今聳立在縣城的海豐新塔,也成了連通張家與無棣的紐帶。2000年,無棣給張镈建紀念館,里面存放著張镈與家鄉的來往書信,以及設計過的建筑物模型等。
“我們請張存浩院士題字,開館時,張院士回來住了兩天。”說起張存浩這次回鄉,留給于長鑾的印象是儀表堂堂,為人謙恭。“這么大的科學家,為人特別謙虛,一點架子沒有,見了家鄉人就鞠躬問好!”
之后,張存浩又特地回過一次無棣,給于長鑾送來了一份自傳性質的材料。“前幾年,每逢春節還給我寄賀年卡,為人太謙和了。”
張愛國是目前村里與張存浩血緣最近的,他的曾祖父跟張存浩的爺爺是親兄弟。每次去北京,張愛國都要去拜訪張存浩。
“去年剛去過一次,老人家身體還很好,就是手有點抖,每次去見了面都特別親。”張愛國說,聽說叔叔獲獎,他特地撥了張存浩北京家里的電話,“電話太忙了,打不進去,等明天再打吧。”
村支書劉金國記得,1998年前后,為了解決村民的吃水問題,縣鄉村共同出資打了一口深機井,但購買金屬管的費用沒有著落,最后還是張存浩出面,解決了難題。
據張愛國家的《張氏族譜》記載,張存浩的爺爺張鳴歧曾任清末兩廣總督,但為官從政鮮有可圈可點之處,他的兒孫則多從事科學研究,張鑄的七男四女11名子女中,包括張存浩在內,至少有5人是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