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農村新鮮事:農民外出打工 “村社”為農民打工
新華網山東頻道2月4日電(記者潘林青)“打工比種地劃算,青壯勞力都出去打工了,老人孩子咋干得了地里的重活兒?”山東濟寧汶上縣義橋鎮房柳村黨支部書記王鳳喜告訴記者,“誰來種地”真成了問題,村里一些常年在外打工的小夫妻甚至連自家地里種的什么都說不上來。
統計顯示,目前山東58%以上的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率達到70%以上,務農人口“老齡化”、農業生產“副業化”問題較為突出。為破解“誰來種地”難題,山東省供銷社聯合一些農村推出了規模化農業服務,實現了“農民外出打工,”村社“為農民打工”。
在2013年秋播時節,記者在山東省汶上縣南站鎮龍集村看到,汶上縣供銷社土地托管服務隊正在進行小麥播種作業,十余臺拖拉機在田間轟鳴穿插,偌大的田塊不大工夫便翻耕完畢。村民曲云明說,“往年這個時節,都得把在外務工的子女叫回來,花路費不說,還耽誤他們掙錢。”
近年來,山東汶上縣、梁山縣等地基層供銷社嘗試在不改變農民土地承包權和收益權的前提下,對小麥、玉米、大蒜等大田作物開展耕、種、管、收、加、銷全程托管或半托管服務,并按低于市場價格10%-20%的標準收取服務費用。在整個山東,供銷社采用這種方式托管的土地面積達到530余萬畝,惠及110余萬戶農民。
“土地托管是農業服務規模化其中一個重要方式。”山東省供銷社黨組書記、理事會主任侯成君說,近年來山東供銷社全力推進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目前已建立起農村社區綜合服務體系、鮮活農產品流通體系、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絡、信用合作融資服務體系,形成了規模化為農服務的獨特優勢。
記者了解到,山東供銷社近年來著力推進的農業服務規模化,已開始在多個層面顯現出可觀效益。山東省供銷社下屬的桓臺縣農資公司今年利用飛機進行小麥的統防統治,公司總經理趙發洲介紹,“飛防”比傳統方式生產效率提高600倍,節約農藥20%,防效達96%以上。
在較早開展土地托管的汶上縣,據測算,平均每畝減少農資、電力等投入100元左右,糧食作物可增產20%-30%,增效400-600元,經濟作物畝均增收可達千元以上。
此外,農業服務規模化還壯大了村集體經濟,提高了基層黨組織為群眾辦事的能力。76歲的王鳳喜擔任汶上縣房柳村黨支部書記已近40個年頭,她告訴記者:“現在俺村有錢給百姓辦實事了,村集體在2013年花了6萬元,為每位村民墊付新農合個人統籌部分70元,還為每個家庭購買了財產保險(放心保),擱在前幾年想都不敢想。”
房柳村集體經濟實力的增長,源自與供銷社的合作共贏。在房柳村實施土地托管過程中,村“兩委”負責組織和發動村民實施土地流轉,建設糧食種植合作社,不僅能獲得分紅、租金等固定收益,還可從服務規模化增益部分獲得10%-20%的收入。
據不完全統計,一年多來,山東省已有千余薄弱村、經濟“空殼村”借此使村集體獲得穩定收入,參與“村社”共同開展農業服務規模化的村集體平均增加收入5萬多元,高的達到40萬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