圩子墻內瞭高建筑。
保存完好的仁里門。
地道內出土的文物。
章丘雙山街道辦事處三澗溪村由西澗溪、東澗溪和北澗溪三個自然村組成。三個自然村地下都有古地道相連,結構復雜,蜿蜒曲折,有的地方還是3層結構,四通八達,總長約5公里,是山東乃至整個北方地區發現的最大地道網之一。
□文/片 翟伯成
>> 地道中有土炕和水井
三澗溪村位于章丘城區明水東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是戰略之要沖。向北可扼控古道(即濟南通往古齊國的大道)和膠濟鐵路,南有連綿起伏的胡山山脈,東、西兩面有乾河繞村北流。北可攻,收糧米之利;南可退,踞山以守之。
據《章丘地名志》記載:“三澗溪村由三個自然村組成。從胡山后紅花山下往北延伸,有東西兩條澗溪。元末,馬、趙二姓依西澗溪建村,故名西澗溪。元末,李、馬、邢三姓依東澗溪建村,故名東澗溪。明初,趙、王二姓于西澗溪北建村,取村名北澗溪。”又據清道光十三年《章丘縣志》記載:“乾河,源自朱家峪、栗家峪,西北流經官莊南,折而西北……注繡江。”此河為繞三澗溪村而流的冠帶之水,向北匯入貫穿章丘的繡江河。千百年來,乾河之水,不斷沖擊山石滾滾而下,尤其雨季山洪很大。河床逐漸形成幾層堅硬的石板層,這也許就是三澗溪村適宜挖地道的天然結構之原因。
正是這里重要的戰略位置,歷史上發生了許多重要戰役。如同治年間的御捻(捻軍)之戰,民國初年的防匪之役等。歷史文化積淀也十分厚重,地道中發現了磨盤、灶臺、土炕和水井,每家的地道入口迥然有別,有的在堂屋中間,有的在臥室,有的在院子里,但總能匯集到石崗子這一“指揮中心”。這些地道網絡與地上的古建筑相結合,形成這一區域特有的地道文化。
>> 不僅藏人,更是軍事設施
古地道結構復雜,三層結構,蜿蜒曲折,錯落有致。岔口也較多,有卡口、豎井、暗道、翻板,尤其發現了地聽和瓦管,這些都足以證明三澗溪古地道不僅是藏人、防瘟疫的,更是軍事設施。
對地聽和瓦管,最早在《墨子·備穴》篇中有詳細記載。《備穴》是講地道攻城之戰術。
三澗溪村地道也許最早是以家庭為單位挖掘的隱蔽所,后因戰亂等原因,開始往縱深挖掘,慢慢相連成網。最晚的一段地道是西澗溪通往北澗溪穿過膠濟鐵路的那一段,是上世紀30年代修的。那時,章丘巨匪王連仲占據三澗溪村,由于村四周有圩子墻,他怕被圍在村內出不去,就逼著村民挖了這條通往圩子墻外的地道。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古地道的形制和功能是戰備性的。形成的歷史年代,有的專家考證是明代或清朝初年挖掘的,從地道中發現的瓷片可斷定。但對章丘歷史縱深分析,南宋的抗金、元初的抗蒙,加之古地道的功能又是戰備性的,可知三澗溪古地道的形成年代可能更早,當在宋元時期,經過不同歷史時期逐漸形成的,規模也由小而大。
>> 村子里當年有很多大戶
這個村子主要有幾大姓,馬姓、趙姓,還有葉、李、邢等姓。元末,馬、趙兩姓依西澗溪建村,李、邢姓也是在元末遷到此地,見這里有“舊墟址”,四面有水,適宜生存,便安居下來。大石崗子以西是趙家,以東是馬家,只有一街之隔。后來慢慢繁衍,在清代已經形成了較大規模。
澗溪村當年是有很多大戶的。像富榮街,各院落和房屋的建筑規格也較高,這都說明村子當年的富足。清代時期,很多章丘人和淄博周村人在濟南做生意,三澗溪村就處在這兩個最繁榮的商埠之間。做生意盈利以后,為了光宗耀祖,就置地、營造莊園。從村中留存的《馬氏家譜》上看,村中有功名的、做官的人不少。馬國華就是當地的名人,村子里姓馬的基本都是清代名人馬國華的后人。據《馬氏家譜》記載:“馬國華,行四,字榮山,增貢生。濟人利物,好義輕財。咸豐四年重修澗西家祠,十一年南寇肆虐,葺修錦陽關、黃石關及一切險要隘口。莫不親身督工,不辭勞苦。率眾御賊,屢捍大患。同治五年,監修澗西圩墻,卻捻匪以救鄉鄰……”
在同治年間,馬國華監修了澗西圩子墻。這項工程是巨大的,據村民講,當年為了防御,專門考察北京城墻并詳細繪圖,回來即招工修建。整個圩子墻有3個門樓,沒有東門。后來人們就編了順口溜來紀念馬國華:“馬國華,做朝廷,修的圩子賽北京”。
該村古跡眾多,村北有“馬氏宗祠”,西門內是趙家灣,南門內有三官廟,三官通常指民間俗稱的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廟也稱三元廟,為道教的廟宇。附近還有藥王廟和馬王廟兩個小廟。村里有一條巷子,名桑園胡同,胡同彎很多,拐了3道彎后,進入一小院。院里有一匾,匾上刻有“梓鄉保障”4個大字,字跡還十分清晰。桑園胡同雖小,以前有兩個前門,兩個后門,堵住胡同的兩邊入口,一般的土匪、盜賊很難進入。
出桑園胡同南口往西不遠,是馬家祠堂,前原有一座古戲臺。在東澗溪,還有一塊清乾隆年間的石碑,碑文為《重修五圣堂碑記》。據記載,自明嘉靖三十四年,這里就建有“五圣堂”。在石碑旁邊,還有一個亭子,由四根雕刻精致的石柱支撐。這四個石柱就是五圣堂的老建筑構件,亭子的位置就是五圣堂原來的位置。此外,在村子中央還有陳家圈門。圈門上部為拱形,青石砌成,上面有黑瓦屋脊,正中刻有“仁里”兩個字。整個圈門保存完整,門的右側墻上嵌有一塊小石碑,碑文已經看不清楚,據老人們說,這是當年的住戶集資修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