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大運河申遺成功:山東曾頒布首部運河保護規章護航申遺
[提要]大運河山東段流經山東省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市,全長643公里,是申遺工作中環境治理最嚴峻、工程量最浩大的河段。
齊魯網濟南6月22日訊 (記者 張帥) 今天,正在卡塔爾多哈進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據了解,大運河是世界建造時間最早、使用最久、空間跨度最大的人工運河。開鑿至今1600多年,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
大運河保護和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涉及全國8省(市)、35個地級市,其體量之大、線路之長、工程之巨,前所未有。大運河山東段流經山東省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市,全長643公里,歷史上就是通航條件最困難、維修保護工程技術最復雜、最巧妙的著名河段,而且是申遺工作中環境治理最嚴峻、工程量最浩大的河段。
在去年11月份,山東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曾表示,歷經協同工作和艱苦努力,山東共有8段河段、15處遺產點入選申遺名單,而且沿線5市均有項目入選,涵蓋了各類水工設施遺存,初步再現了傳統運河工程的技術發明創造性和技術體系的典范性,成為大運河整體申遺最有力的支撐點段之一。
縱觀大運河保護申遺工作走過的艱辛歷程,山東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和管理方面進行了多方面的認真探索和有益嘗試,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果,同時也積累了很多好的經驗和做法。
一是建立了強有力的領導和工作機制。省政府成立了由分管省長為組長、13個省直部門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大運河保護申遺領導小組,省文物局抽調精干專業人員組成專門工作班子,沿線各市、縣(市、區)政府均成立了大運河保護申遺工作領導小組,將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協調解決重大問題。省政府與運河沿線各市政府簽訂了《大運河山東段保護和申遺工作政府責任書》,落實了責任,明確了任務,要求各地狠抓落實,加快推進。
二是制定了專項法規。省政府頒布實施了《山東省大運河遺產山東段保護管理辦法》,這是我國第一部、也是目前大運河全線唯一一部由省級人民政府頒布實施的大運河保護專項政府規章,各市政府也都配套制定了實施辦法或下發了通知。我省還與河北省、水利部漳衛南運河管理局簽訂了跨省區協作保護工作協議。專項法規的頒布實施為大運河遺產的保護、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和法律保障。
三是編制了完善的保護規劃。省、市人民政府分別頒布實施了省級和市級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以及重要遺產點的專項保護規劃和方案,形成了覆蓋全面、指導性強的保護規劃體系。同時納入了各級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以及城鄉規劃。
四是建立了完整的運河遺產監測預警體系。各級地方均完成了大運河遺產監測預警體系的建設,利用電子計算機平臺對各遺產點保護管理情況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實時報送,提升了遺產保護管理水平,有效促進了相關部門的協作和資源共享。
五是高效推進遺產本體保護和環境治理工程。大運河山東段線長點多,工程繁巨。保護申遺工程啟動以來,各級共投入資金近10億,其中爭取國家支持近5億,省財政安排專項資金1億,確保了大運河保護申遺工作順利完成。在做好運河本體大規模修繕保護的同時,對運河周邊的環境、道路進行了徹底治理和美化,合理搬遷安置了部分村民。通過遺址公園、博物館展陳、運河小道、展示平臺等各種方式手段,有效的展示了大運河遺產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顯示了大運河在景觀、文化等方面對沿線區域的巨大影響。大運河申遺不僅是一項巨大的文化遺產的保護工程,更成為惠及運河兩岸民心民生、建設生態城市、美麗鄉村、推動鄉村旅游的惠民工程。初步統計,通過大運河保護與申遺工程直接和間接受益的民眾超過500萬人。不但取得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同時取得了較高的經濟效益。
謝治秀表示,申遺不是最終目標,僅僅是過程和手段。大運河南北縱跨魯西地區,是“魯西南經濟隆起帶”戰略最重要的文化遺產資源之一,是發展旅游等相關產業的重要資源支撐。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的目的,是以此推動鄉村旅游和美麗山東建設,使大運河山東段遺產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和驅動力,促進大運河沿線地區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據了解,為做好大運河遺產永續利用和傳承發展這篇大文章,山東省圍繞經濟文化強省建設和“魯西南經濟隆起帶”戰略實施大局,適時啟動了“大運河歷史文化長廊”規劃建設和后續重大保護工程規劃設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