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大運河成功申遺,我省一些當年付出大量心血的沿河城市終于收獲了碩果。但是,也有地方在以往城市建設中對遺產風貌破壞較多,遺憾地錯過躋身“世界文化遺產”的千載良機。
本報記者 喬顯佳
經驗 搬遷500戶,臨清人臨“世遺”而居
據了解,此次山東納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點段包括南運河德州段、會通河臨清段(元運河、小運河)、會通河陽谷段、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小汶河、會通河微山段、中河臺兒莊段等8段運河,共15處遺產點,總長186公里。
全程參與我省運河申遺工作的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由少平告訴記者,這其中,作為昔日運河重鎮,聊城臨清市在此次申遺中斬獲很大。面對申遺,臨清市下定決心,按照申遺有關要求,將生活在運河邊上的約500戶居民進行搬遷,騰出空間恢復古運河原貌,并投入重金對環境進行提升改造。
申遺前,位于臨清鰲頭磯附近的一段元運河,河道里堆著垃圾,每到夏天臭味令周圍居民苦不堪言。開始申遺后,生態環境大為改良,如今該河段已經變得鳥語花香,魚兒重新遨游河底。
由少平說,扎實的申遺工作得到被搬遷居民的擁護,給工程隊送水送飯的居民很多,這令他們很感動。盡管參與申遺讓城市付出不小的代價,但收獲更大。如今的臨清市區,被兩條已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古運河環抱。今后臨清的市民完全可以向別人介紹:“我家就住在世界文化遺產旁邊!”而這塊招牌或是其他任何形式所不能比擬的。
規則 申遺成功后遭破壞將被取消資格
近幾年,位于運河邊的棗莊臺兒莊古城在旅游開發過程中,趟出了屬于自己的路子。但盛名之下,有褒揚的,也不乏批評之聲。前者為這座資源貧瘠的城市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在競爭激烈的區域旅游市場異軍突起而鼓掌叫好,后者認為,在運河旅游開發中,這種強調復建古城而拋棄近七十年歷史的做法不可取。
省文物局局長謝治秀告訴記者,臺兒莊古城的這種做法并不適合世界遺產組織的理念,因此在國際遺產專家前來考察申遺點段時,“沒讓專家看”,只是參觀了臺兒莊一段東西向的運河月河段及其沿岸碼頭。最終,棗莊市以“中河臺兒莊(月河)段”在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中占有一席之地。
由少平說,此次大運河成功申遺的一個重要的啟示就是,中國作為世界遺產大家庭的簽約國,肩負著保護文化遺產真實性和完整性的責任。各地在進行城鄉改造和建設時,不能以破壞文化遺產為代價。而根據世遺有關規則,若文化遺產在成功申遺后,出現被破壞、改變的情形,將取消在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登記,這一點恐怕不是一個看重自身聲譽的國家所能承受得了的。因此各地今后在利用大運河做旅游開發的文章時,應強調保護在先。
反思 城建熱潮淹沒申遺良機
德州市在此次大運河申遺中受益最大。由少平介紹,目前德州市的東城區已經開發成新城,西部城區發展原本比較滯后,自北往南穿越西城的“南運河德州段”列入世遺名錄后,將為這片城區注入活力,讓德州實現東西均衡發展。另外,泰安東平縣因為有戴村壩這一運河乃至中國水利史上的創舉,得以加入“世遺”大家庭。
由于本次大運河申遺強調依托運河河道,其他與運河無直接聯系的文化遺產點不再列入申遺候選目錄,因此像聊城市山陜會館等著名的運河相關建筑遺跡,以及大運河一些水源地歷史文化遺產,未列入申遺點段名單中。
相似的情況還有濟寧。位于濟寧老城區大運河旁邊的竹竿巷,在一輪又一輪城建熱潮下,早已找不到當年的容貌,原來古色古香的臨街商鋪,如今已被現代小樓替代。
“遺產保護的教訓就是,一旦失去,再想補救就很難很難,城市必將付出更為慘痛的代價。”省文物局相關負責人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