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山東省政府召開第二季度例行新聞發布會,記者了解到,山東省《關于加快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經過廣泛討論完善后,將于近期正式出臺。民營經濟一直被看作是山東發展的一個短板,近期出臺的民營經濟新政有何亮點?
■存在差距 “全國第五”拖了全省經濟實力后腿
“截至2013年底,我省各類市場主體登記戶數和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登記戶數均列廣東、湖北、江蘇、浙江之后,居全國第5位。”省委、省政府7月初召開的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這個數據引發了與會人員的廣泛討論。據統計,截至2013年底,山東實有民營經濟市場主體(包括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397.4萬戶,其中,實有私營企業75.3萬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總量的18.9%。
衡量一個地區市場主體的發育程度,民營經濟市場主體的比例也是一個重要標準。參與文件起草和會議籌備的山東省政府研究室綜合處副處長姜劍超分析,作為市場主體重要成員的私營企業,在山東省整個經濟成分中所占比重與先進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這很能說明問題,山東的綜合經濟實力全國第三,民營經濟發展顯然與此不符,可以說是拖了后腿。”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冰表示。
我省《關于加快全省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的征求意見稿在7月初的大會上就已經印發,經廣泛討論,25條意見已經漸趨成熟,將于近期正式公布。據一位參與起草的專家透露,“意見”很給力,其中不乏突破性創新性的表述,接下來就要看如何執行落實了。
■轉型之道 管理服務須更體貼細膩
統計數字表明,山東的大多數民營企業還沒有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截至目前,山東民營企業中股份公司僅占0.46%,上市掛牌的僅154家,分別比廣東和江蘇少221家、84家。
不僅如此,在我省的市場主體中,個體工商戶占有的比例最大。截至2013年底,我省實有個體工商戶312.2萬戶,占全部市場主體總數的78.6%。山東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楊鳳祿認為,個體工商戶只有大批轉型為企業,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其發展才能走上快車道。
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據今年年初省工商局在全省開展的“萬家民營企業大走訪”中發現,個體工商戶對轉型為企業的積極性普遍不高。
據了解,并不是個體工商戶不愿意轉企,而是審批改革沒有跟上,客觀上阻礙了“個轉企”。比如原先以個體工商戶名義取得了行政許可,如果轉企還要辦理審批手續,耗時耗錢。
劉冰表示,“個轉企在實際運作中演變為‘一開一歇’模式,就是將原個體工商戶注銷、再重新注冊新企業。個轉企的關鍵在轉,就是轉企后能夠繼承此前的各項權益。”在這方面,政府的服務管理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跟上,存在簡單化的傾向。
我省將要出臺的民營經濟新政,一大著眼點就是引導個體工商戶轉化為民營企業,同時引導民營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我省農村存在民營企業家兼任社區村(居)委會主任的現象,引起了省里高度重視。在7月初全省民營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推進村企分開,逐步剝離社區村(居)委會的經濟職能,專心搞好社區服務和公共事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