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濟南調查摸底開發區:無行政審批權 手續效率差
濟南市各開發區存在哪些不足?濟南從企業角度進行調查摸底。日前,濟南市分別向全市9個省級以上開發區管委會和180家區內企業進行了問卷調查,在參與調查的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最大,達66.1%。調查顯示,有92%的企業反映開發區雙回路供電、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企業生產需要。另據了解,除外資審批外,濟南所有開發區目前沒有其他任何行政審批權限。
【體制機制】
無行政審批權辦項目手續效率差
在體制機制方面,濟南省級以上開發區普遍缺乏必要的行政審批權限。據了解,除外資審批外,所有開發區都沒有其他任何行政審批權限。在調查中,有65%的企業反映開發區無審批權和“一站式”服務功能,辦項目手續仍需跑縣(市)區和市直各部門,審批效率差、時間長。而且,市直有關部門、各縣(市)行政審批部門也未對開發區下放和授權審批權限。
而且,開發區還缺乏相應的行政區劃管轄權。目前,全市開發區完全實行區辦(鎮、鄉)合一的有兩個、部分合一的一個,其余六家均沒有相對獨立的鄉鎮、街道、村的管轄管理權,這一現狀也增加了征地拆遷、市政與基礎設施建設、項目落地等工作的協調難度。
沒有人事管理權,也是開發區面臨的一個困境。據調查,多數縣(市)區政府把開發區作為政府直屬的政府部門來對待。各開發區均無科級以上任免權,具有科級以下(含科級)任免權的有三家,具有一般人員任免權的有一家,無任何任免權的多達五家。這也使一些開發區人員調配性差,沒有競爭激勵機制,不利于吸引人才和調動人員積極性。
【行政審批】
項目從立項到開建最長耗時兩年
行政審批手續繁瑣,流程復雜,效率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在問卷調查中,反映比較集中的是項目建設手續的問題。其中,有70%的企業反映立項、規劃、土地、建設、環評等手續繁雜、環節多、收費多、耗時長,從項目立項到開工建設平均用時180天,最長的達730天。這嚴重影響了項目落地進度,常常導致項目錯過最佳發展期,或項目轉移到外地投資。
在服務質量和水平方面,有76%的企業反映開發區缺少直接為企業“一站式”辦事的機構和職能,需要占用大量時間對上、對外協調和報批,在企業和縣(市)區以及市直部門之間當“二傳手”,大大影響辦事效率和效果。有49%的企業反映:行政審批流程設計不合理,重復要材料,前后關系不明確,互相推諉,審批部門缺乏對企業的事前通知和指導,普遍存在“一個文件,企業跑多次”的現象;有些行政部門工作人員服務態度欠佳,業務水平不高,缺乏服務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