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記者獲悉省政府辦公廳近日下發《深化種業體制改革提高創新能力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旨在充分發揮市場在種業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省農業廳副廳長王登啟告訴記者,經過幾年來的整合與發展,在糧、棉、油、菜等作物品種的研發與推廣方面,山東省涌現出一批優勢種子企業,形成了各具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企業。但是,山東省種業存在著三方面的突出問題,“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出臺相關政策予以支持或解決。”

“九五”以來,山東省成功選育推廣了以登海605玉米、濟麥22小麥、魯棉研15抗蟲棉等為代表的一大批突破性優良品種,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食用菌等作物育種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主要農作物品種更新換代了5-7次,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7%以上,良種對糧食增產的貢獻率達到了45%,創造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王登啟表示,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自然災害頻發重發等多種不利因素影響下,農作物種業的發展,為我省糧食生產“十一連增”提供了強有力的品種支撐。
而王登啟所說的“三方面突出問題”為:一是種子企業市場主體地位不突出,總體上仍是“小而全”,育種資源和人才不足,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突破性品種少,成果轉化率低。二是科研、教學單位與種子企業分工不明確,商業化育種體系尚未建立,科研人員積極性得不到充分發揮。三是對種子產業化政策支持力度不夠,投入不足,種子管理體系力量不足等。
為此,意見提出,骨干種子企業每年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比例要不低于6%,鼓勵有實力的種子企業并購轉制為企業的科研機構,整合現有育種力量和資源,建立股份制研發機構,提高商業化育種能力。鼓勵企業兼并重組,盡快做大做強,構建“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體系。與此同時,改革企業內部管理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建立產權明晰、股權多元、責權明確、管理科學的科技型種子企業。
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在2015年年底前實現與其所辦的種子企業脫鉤,其他科研院所要逐步實行企業化改革。鼓勵種子企業牽頭組織研發力量,承擔良種科研攻關任務。省有關科技計劃和專項以及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優先向符合條件的種子企業傾斜。支持企業建立國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省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省泰山學者種業人才計劃。
為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我省提出,公益性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利用國家撥款發明的育種材料、新品種和技術成果,可以申請品種權、專利等知識產權,可以作價到企業投資入股,也可以上市公開交易。農業、科技、財政等部門要研究確定種業科研成果機構與科研人員權益比例,并在部分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開展試點。另外,建立種業科技成果公開交易平臺和托管中心,制訂交易管理辦法,禁止私下交易。商業化育種成果及推廣面積可以作為職稱評定的重要依據。
另外,山東省將加強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種子基地建設。省財政科研經費用于基礎性公益性研究的比重將會加大,而用于農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開展雜交玉米、雜交棉花和蔬菜商業化育種的投入,將逐步減少。省財政還將投資并吸引社會資金共同設立現代種業發展基金,支持種業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王登啟說,2020年,山東省力爭培育15家在國內外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建設30個小麥、玉米、棉花、花生、蔬菜、果茶、林木等商業化育種(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