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煉化搬遷資金需260億元恐無望
濟南煉化搬遷資金需260億元恐無望
編者按:
隨著濟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當年選址在偏遠郊區的濟南煉油廠,現如今已經成為濟南主城區東部新區的核心地帶,周圍高檔小區林立,成“城圍”之勢,市民反映問題較多的空氣和水污染問題一度讓濟煉搬遷的消息甚囂塵上。2014年4月份,濟南市經信委下發《濟南市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明確提出要積極推進中石化濟南分公司(即濟南煉油廠)向商河縣搬遷,而今半年過去,搬遷之事,悄無聲息。搬遷與否?如不搬遷,又為何?記者帶著這些問題,進行了采訪。
齊魯網濟南9月30日訊(記者耿春燕) 驅車行駛在濟南市工業南路與世紀大道交叉口,隔著3公里,遠遠地就可以望到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簡稱濟南煉化),老濟南人更習慣于稱它為濟南煉油廠,除了那鱗次櫛比、高聳入云的煙囪,前方的道路在揚塵和煙囪里排放的氣體作用下,一片朦朧。
走進濟南煉油廠廠區,隨處可見“濟南煉化”字樣,這家濟南市最大的煉油化工企業在濟南市地位非同一般。公開資料顯示,在山東省發布的2013年度山東納稅百強榜上,濟南煉化以年納稅額43.26億元位列第七位,在省會經濟圈排名第五位,對濟南市乃至山東省的經濟貢獻可見一斑。
濟南煉化的前世今生
進入煉油廠廠區,一派秩序井然,整潔的道路,有序的建筑,與世紀大道上的情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個大廠附近,分布著醫院、學校、賓館、飯店還有游泳館,道路兩旁婆娑大樹提示著煉油廠四十多年的歷史。
環衛工人李阿姨每天負責打掃廠區南邊這條路,汽車尾氣、來往大車的揚塵還有煉油廠里排放的氣體讓她不得不帶上口罩。
李阿姨是濟南煉油廠發展壯大的見證者。
1970年,她嫁到義和莊,第二年也就是1971年,煉油廠開始在義和莊征地1500余畝建廠,到如今四十多年過去,她早已習慣這里煙囪冒出來的煤氣味。
那時候的廠區還是一片荒地,屬于城市的遠郊區,現如今,這一地帶已經成為主城區。
根據《濟南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年-2020年)》規定,濟南市未來中心城的空間結構確定為“一城兩區”,而濟南煉油廠恰好位于主城區東部新區的核心地帶。
老濟南人眼中的煉油廠已經發展成為占地2.7平方公里,具備500萬噸/年原油綜合加工能力的大型煉化企業。2000年濟南煉油廠成功改組,成為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濟南分公司,隨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在海內外上市。
靠著大樹有柴燒。
伴隨著煉油廠的發展,義和莊的村民們也嘗到了甜頭,依托煉油廠這棵“大樹”,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義和莊總共有三千多畝地,煉油廠的出現占了義和莊1500余畝地,占去了村里近一半的地。村民們逐漸發展起個體經濟,現在村里到處可見二層小樓,村民們拉汽、拉煤搞副業,日子越來越紅火。
依托煉油廠,村里還成立了義和集團。這家成立于1993年9月的村集體產業, 曾經被濟南市鄉鎮企業局評為“市十大明星企業”,占地1平方公里,擁有固定資產1億元,職工1200人,主要行業為石油化工、建筑建材等。
義和賓館就是義和莊村集體的資產,賓館每年向村里繳納120萬管理費,據稱,這里住的基本上都是煉油廠以及附近的濟鋼做業務、搞培訓的人。
另外,村里還規定女55歲,男60歲享受退休待遇,每人每月400元,殘疾人每人每月400元。
“沒有濟南煉油廠,就沒有義和莊的今天,義和莊的發展和濟南煉油廠有很大的關系,不論是個體還是集體企業都依托煉油廠發展起來!绷x和莊的村干部李林(化名)說。
給義和莊帶來好處的同時,村民們抱怨不住的還有環境污染帶來的負面效應和對安全的憂慮。正因為與煉油廠僅是一墻之隔,現在,義和莊都沒有辦法實施舊村改造,環境方面始終不能通過。據李林說,按照規定,只有村莊搬離廠區800米以外,才能實施舊村改造。
環保和安全壓力巨大搬遷呼聲甚高
從繁華的濟南市中心到東部老工業基地,車窗外的景色大相徑庭。尤其是進入老工業基地附近,大大小小的工廠、冒著濃煙高聳入云的煙囪、彌漫四處的灰塵和空氣中的刺鼻味道,構成了這一片區獨有的風貌。
濟南煉油廠有全國“清潔生產示范企業”、山東省“環境保護先進企業”等環保稱號,近些年來,濟南煉化還啟動“碧水藍天”行動,投資6.5億,實施環保綜合整治項目,在大氣治理、污水治理方面,濟南煉化下了很大力氣。
這一點,在義和莊的村民們口中得到證實。
“現在比以前好多了,沒有那么味兒了”,同為環衛工人的王阿姨告訴記者,“但煉油廠排放的廢氣還是有煤氣味,家里晾曬的衣服上會落上很多小油點,干了就會變成小黑點,煤氣味是經常的”。
有著同樣感受的,還有在附近居住的建大花園的陸教授。“建筑大學的老師們撥打12345濟南市市長熱線不知道多少次了,空氣污染問題還是沒有得到解決”。
不僅僅是空氣污染,水的污染也不可忽視。公開資料顯示,按照現有原油加工量,濟南煉化每天污水產生量達到7200多噸。義和莊的劉女士說,原來的時候廠子里的味道很大,現在好多了,但是覺得喝的水有一種柴油汽油味。加工的油往地下滲透,現在廠子里“跑氣”的時候還是有味兒,還會嗡嗡的響,很嚇人。
搬遷濟南煉油廠成為了附近居民多數人的愿望。
記者了解到,早在2008年,身為山東省政協常委的山東建筑大學教授鄧相超就提出了《關于濟南煉油廠搬遷的建議》的提案,“煉油廠的原油經多層提煉后,剩余的渣油(戊烷),往往通過高聳入云的火炬燃燒,渣油(戊烷)作為廢棄物直接燃燒,造成空氣及環境污染,倒掉也造成水系污染。其中有毒氣體主要有甲苯、二甲苯、二氧化硫等”。
無獨有偶,今年4月份,媒體披露濟南東部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方案正式通過國家審批,90家企業將搬離東部,其中濟南煉油廠就在搬遷之列。
濟南市經信委于今年4月份下發的《濟南市六大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實施意見》中明確提出,“積極推進中石化濟南分公司、藍星石油濟南分公司、長城煉油廠向商河縣搬遷”。
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2010年,有媒體報道,濟南煉油廠新建的油管距離居民區太近,最近處不足10米,還曾發生過火災,火球有十幾米高。
煉油廠曾因廢氣泄漏事故造成空氣污染。2013年3月份,濟南東部多個小區居民聞到刺鼻氣味后出現頭暈、惡心癥狀,對此,煉油廠曾向公眾表示歉意。
2013年年底,山東省濟南市消防安全委員會發布《關于加強全市消防安全隱患嚴重單位火災隱患整改的通知》,6家重大危險源單位中就有濟南煉化。通知中明確,6家重大危險源單位將結合城市建設進行搬遷。
2013年12月初,在山東省省會城市群經濟圈第一次黨政聯席會議上,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曾表示,該委在編制全省發展規劃和研究重要政策時,對濟南市重大發展改革事項予以特別支持,支持濟南煉油廠等老工業基地搬遷改造、廠區污染土地治理等。
搬遷資金260億難度巨大
“搬?廠子這么大,往哪里搬?!”煉油廠一位員工簡單的幾句話,道出了搬遷之難。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濟南煉化由最初的原油轉運站,已經發展成為如今具備500萬噸/年原油綜合加工能力的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固定資產原值60億元,占地2.7平方公里,職工數千人。占地面積大、員工人數多,要想搬遷,絕非易事。
濟南市相關部門負責人在談及濟南老工業區的搬遷時也表示,老工業區內鋼鐵、石化企業搬遷改造是一個復雜工程,難度很大,尤其是涉及高額搬遷費用和職工安置等因素,涉事企業不想搬遷也是可以理解的。
對經濟因素和央企因素的考量,讓搬遷之事難上加難。
“不能不搬遷”,鄧相超委員在2008年的提案中這樣寫到。彼時,濟南市經信委這樣回復,“從實際情況考慮,搬遷需要大量的資金,該廠又是中央企業,我市無權決定。另外化工企業生產裝置特別是管道搬遷后基本不能再恢復原狀,搬遷成本過高,目前不宜搬遷”。
記者致電濟南煉油廠宣傳部負責人,該負責人稱,目前濟南煉化沒有搬遷計劃!盁捰蛷S新建時,大家一說到煉油廠誰都不愿意去,因為那時候離著城中心大約15公里,在濟南市的最東郊,而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才演變為現在成‘城圍石化’的現象!
煉油廠地上有2.7平方公里,在地下還有2.7平方公里,密布的全是管線、儀表線等,地上地下加起來是5.4平方公里,F在初步計算,搬遷費用初步計算大約需要260個億。即使用地來置換的錢足夠搬遷費用,該負責人稱“濟南煉化的搬遷并非濟南市或者煉油廠說了就能算,應該是國家發改委的產業政策,統一來安排”。
“逐步加大投資,加強環保治理,逐步改良,一旦搬遷,就屬于‘革命’了,付出的經濟代價太大”,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