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平縣長山鎮一牧場工作人員在照看奶牛。在去年“奶荒”之后,今年我省原奶收購價格持續下降,全省奶農損失在10億元以上。” 合同文本不執行也讓我省原奶收購秩序混亂,參會的一些奶牛養殖戶反映,大型乳企在收購時拒收、限收、壓級、壓價,讓大量本就處于弱勢的中小奶農更加無助。
弱勢奶農受損奶價波動
專家觀點:健全奶業產業組織模式是穩定奶價根本之道
□ 本報記者 李 檬 趙洪杰
在去年“奶荒”之后,今年我省原奶收購價格持續下降,全省奶農損失在10億元以上。在10月12日召開的第三屆山東現代奶業大會上,與會者普遍認為,超量進口、囤積奶粉僅是奶價持續回落的直接原因。
荷斯坦奶農俱樂部荷斯坦雜志主編豆明認為,由于暫時性的奶源短缺和所謂“奶荒”,國內奶粉進口商和乳品生產企業對今年奶源供需形勢產生了錯誤判斷。在奶粉的超量進口、囤積后,企業難以在短期內消化,只好以壓低原奶收購量與收購價格方式,將負擔轉嫁給奶農。
處于弱勢地位的奶農,應由價格協調機制進行保護。山東奶業協會會長張志民介紹,2008年,為防止原料奶價格大起大落,國家相關部門曾要求抓緊建立原料奶價格協調機制,規范原料奶交易行為。“然而,調查發現,這些條例和通知,形同空文,供銷雙方簽訂合同時無從參考。”
合同文本不執行也讓我省原奶收購秩序混亂,參會的一些奶牛養殖戶反映,大型乳企在收購時拒收、限收、壓級、壓價,讓大量本就處于弱勢的中小奶農更加無助。
奶農的話語權既靠政策的支持,還要靠合理的組織。中科院農村發展研究院、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產業經濟研究室主任劉玉滿認為,發達國家普遍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現代奶業組織體系,例如歐美的產加銷合作社模式、日本的奶農合作社與乳企合作模式、新西蘭的奶農股東化模式等,都將奶農放在主體地位,值得借鑒。
“我國乳品企業是老大,奶站(合作社)次之,奶農力量最為弱小。而且三者分工混亂,因此盡快健全我國奶業的產業組織模式,是穩定原奶價格的根本之道。這次奶業波動是必然而深刻的調整,來得早比晚好。”中國奶協乳品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顧佳升認為,山東是全國的產奶大省,奶牛存欄量居全國第二位,乳制品產量居全國第三位。首創的“鮮奶吧”,就極大發揮了中國奶業在生鮮奶方面的優勢,是產業組織模式的一大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