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日上午,濟南市環保局召開新聞通報會,公布了濟南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結果,濟南市成為省內第一個公布源解析的城市。解析結果顯示,本地污染為貢獻達68-80%。
根據通報,濟南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來源中區域傳輸貢獻占20-32%,本地污染排放貢獻占68-80%。在本地污染貢獻中,燃煤、揚塵、工業生產、機動車為主要來源,分別占27%、24%、18%、15%,餐飲、汽車修理、畜禽養殖、建筑涂裝等其他排放約占PM2.5的16%。
濟南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主要成分為硫酸鹽、地殼物質、有機物、硝酸鹽、銨鹽等,分別占PM2.5質量濃度的22.5%、20.6%、17.1%、12.5%和6.8%。
濟南市PM2.5成分和來源呈現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二次粒子影響大,PM2.5中的硫酸鹽、有機物、硝酸鹽和銨鹽主要由氣態污染物二次轉化生成,累計占PM2.5的59%,是重污染情況下PM2.5濃度升高的主導因素。二是PM2.5的主要來源類貢獻呈多樣化,其污染治理需要多種源類協同控制。
基于以上濟南市環境空氣PM2.5來源解析結果,專家建議:區域傳輸對濟南市PM2.5來源的貢獻率高達20-32%,要改善濟南市空氣質量,需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削減區域內的污染物排放總量。PM2.5來源解析是重要的基礎工作,隨著大氣污染防治的深化,污染特征還會發生變化,需要持續開展常態化源解析研究工作。
據了解,2010年以來,濟南市環境監測中心站聯合中國環科院和南開大學等科研單位,將科研項目與日常監測工作相結合,進一步開展了細顆粒物(PM2.5)來源解析研究。研究過程中,監測部門發揮優勢,完成了系統的采樣、分析工作,取得了大量的基礎數據,綜合運用國內外最先進的源解析技術方法,得出了2010-2013年度濟南市環境空氣細顆粒物(PM2.5)的最主要來源結論。
2014年5月31日,濟南市環保局組織進行了專家咨詢論證,廣泛聽取了國家環保部、中國環科院、北京、上海、天津和重點高校等環保領域領導和專家的意見,研究成果得到權威專家的高度認可,認為本研究監測布點合理、采樣規范、分析準確,方法科學、結果可靠。(李淼)(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