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航意義已不在物資運輸
運河的衰敗因歷史上的斷航而起,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中,幾乎所有人都認為“不通”是運河“痛”的重要原因,因此對于運河復航業內一直存在較高的呼聲。
水利專家李殿魁認為,全線“復航”是對大運河最好的保護。“水運成本僅相當于公路的1/7、鐵路的1/3,運量大的同時還可促進南北交流。”濟寧市文物局副局長楊義堂也認為,如果濟寧以北河段恢復通航,運河流域兩側將是絕佳的林業生態帶,有助于改變區域的生態環境。
但是,除了缺少足夠的水量及工程問題等客觀困難之外,關于通航價值到底有多大、該不該復航這些根本問題,爭議之聲也很大。
山東省文物局副局長由少平認為,現在陸路交通十分發達,水運雖然成本低,但牽扯到河道疏通、水源補充等工程,需要投入較大成本;滄州市文物局局長王玉芳認為,濟寧以北大運河失去航運能力已有半個世紀,泄洪排澇成為其主要功能,北方多平原,陸路交通發達,可以滿足需求,通航的經濟價值不大。那么,復航工作到底要不要進行?
“如果僅僅做物資運輸,談論運河的復航沒有意義,因為現在其他的交通途徑已經非常發達,關鍵要看到復航所帶來的科研、休閑、生態等一系列產業價值是不可估量的。”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管理研究所所長施昌奎說,運河復航后,可以在其兩岸打造一條集科研、旅游、生態、休閑等多種產業于一身的經濟帶,從引水、環保等研發到應用,產業鏈是完整的。
事實上,大運河在京津之間及山東境內部分河段,其復航工作已經列入規劃,以通水、通航解決運河“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