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群山懷抱,中心明鏡映天,橋西村村民守著美麗的五陽湖卻沒有很好的致富路。這其中,既有村民們守舊、不開闊的思路制約,也有缺乏好項目、好方向的客觀局限。但是,“第一書記”來了,他為橋西村基層組織建設帶來了新方法、新思路,他為村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新愿景、新期待,他就是淄博市委組織部派駐的“第一書記”許邦友。
在赴任期間,許邦友積極調動黨員參與村內事務的積極性,踏踏實實俯下身子,給橋西村找項目、給老百姓辦實事。在村里,記者問起村民們對于“第一書記”的印象,他們都紛紛豎起了大拇指。

△橋西村幸福院建立,村民們的幸福指數更高了,老人們高興地和許邦友(右一)聊天。 資料照片
指導班子調整思路
6月底的天氣十分炎熱,“第一書記”許邦友吃完飯就在村里轉轉,他的任期快結束了,但他還是常看看村里各項工程的進度。“從赴任‘第一書記’開始,我就在思考如何讓橋西村進入良性循環,不能我不在這干了,村民又回到過去的狀態。”許邦友對記者說。
“剛赴任就考慮卸任后”,這樣的工作思路初聽有些新奇,但針對橋西村這個人均耕地0.6畝、150多戶貧困戶的“軟弱渙散村”,做好引路人、扶好村“兩委”班子確實是實現橋西村長久發展的好思路。
石馬鎮橋西村位于博山五陽湖濕地公園北邊。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橋西村守著這樣一個美麗的自然景觀,村里卻沒有什么像樣的收入。村子窮,村民們沒有奔頭,村委的積極性也不高——“兩委”班子一直不穩定,村書記、主任一屆一換。村“兩委”的積極性差了,換屆時向村民做出承諾、但一直無力推進的項目更是無法兌現。
“連個像樣的辦公地點也沒有,甚至村委辦公地點也是一屆一換。”許邦友回憶起初到村里的情況,“村委辦公室那個時候幾乎是危房,一下雨就不停地漏雨,村南邊的路根本不通,村民守著五陽湖卻無法欣賞美景。甚至村里的黨員開會,都要借用企業的場所。”許邦友說。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許邦友開始了“第一書記”的工作。一上任,他就抓好隊伍建設,奠定幫扶基礎。
“‘第一書記’駐村幫扶,最根本、最有意義、最可持續的工作是抓班子帶隊伍,只有采取有效措施把村‘兩委’班子建設好了,把黨員隊伍凝聚起來,這個村子才能長期向好發展,駐村幫扶才能取得最大的效益。”許邦友對記者說。
許邦友從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形成規范的工作秩序入手,以村“兩委”班子帶頭,養成公平公正的工作風氣、良好的村風民風。一開始,村“兩委”班子不太理解:我們是在村里,為什么要用機關的規范來要求?時間長了,“第一書記”許邦友會耐心給他們解釋:“我們是最基層的黨員干部,直接面對群眾,一言一行代表著黨和政府的形象,不能給群眾留下辦事拖沓的印象。”
就這樣,從點點滴滴入手,許邦友從村“兩委”班子入手,逐步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在他的帶領下,村“兩委”班子建立健全了黨支部及村委會各項工作制度,明確每名“兩委”成員的工作職責,不斷規范村“兩委”工作紀律和工作程序,逐步引導村“兩委”工作走向正規。
2017年底,上屆村“兩委”成員絕大部分在換屆中順利連任,并成功實現書記主任一人兼。換屆之后,許邦友進一步加強了班子制度化和規范化建設,建立健全了村“兩委”值班、考勤等工作制度,明確村“兩委”成員工作日上午坐班與輪流值班相結合,保證了“兩委”成員的工作精力投入。
在此基礎上,許邦友積極協調村黨總支成立了村黨員先鋒突擊隊,定期組織開展好“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日常活動,定期組織黨員外出參觀學習,年終組織開展獎勵先進黨員、幫助困難黨員活動,很好調動了黨員的積極性。2018年,橋西村黨總支被博山區委組織部表彰為“干事創業好班子”,在石馬鎮綜合工作考核中橋西村榮獲一等獎。
“在日常工作中,注意隱身幕后,無論大事小事都是與村‘兩委’一起研究、一起推進開展,協調調動每一名‘兩委’成員的積極性,引導村‘兩委’按規范的程序履職盡責,形成書記主任負總責、‘兩委’成員各司其職、分工不分家的良好工作局面。”許邦友這樣總結自己的工作模式。


厘清矛盾 差異化幫扶
橋西村有150余戶貧困戶,村民對于貧困戶的認定等問題存在很大的意見和分歧。在通過對村里問題的認真梳理后,許邦友看到,由于建檔立卡貧困戶存在識別不精準現象,村民互相攀比,給扶貧工作帶來很大的困擾和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已經成為影響橋西村村民團結的重要因素之一。對此,他立足實際,實事求是地扶貧。在全面入戶了解、廣泛征求意見基礎上,許邦友多次建議、協調村“兩委”逐步解決脫貧問題。現有的貧困戶認定已無法更改,許邦友將工作的重點放在組織精準識別上,通過召開村“兩委”會、村民代表會等相關程序,確定建檔立卡貧困戶中的59戶、101人作為不精準對象進行公示、備案,并逐戶發放告知書,不再作為幫扶對象。同時,村“兩委”對剩余的92戶進行進一步的分類,確定其中57戶為一般幫扶對象、35戶為重點幫扶對象,為精準扶貧打下了基礎。
有了精準識別結果,實現差異化幫扶就有了準確的依據,尤其在對扶貧項目收益分配方面實行差異化分配。針對原來辦理過程不規范、村民意見比較大的問題,許邦友協調建立了嚴格規范、公開公正的低保申辦流程,嚴格按照程序,先后為15戶困難戶辦理低保,其中9戶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協調為9戶原低保戶提高了低保標準,為3戶低保戶增加了享受低保政策家庭成員。在個別救助幫扶方面,先后協調派駐單位及通過其他渠道,爭取10余萬元的現金及幫扶物資,分批分期發放給生活特別困難的貧困戶。協調村“兩委”組織村民為其中一戶因大病致貧的貧困戶募捐6萬余元,及時為村民爭取大病救助幫扶,使需要幫扶的村民都得到了幫扶,圓滿完成了階段性脫貧幫扶任務,也為今后的扶貧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過去,村委辦公地點破舊不堪,村民也沒有娛樂休閑的場所。許邦友積極協調資金,利用原村辦企業舊廠房,協調投入60余萬元,新建設了建筑面積600余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具備包括村衛生室在內的所有村級服務功能。在派駐單位的大力支持下,2018年12月,橋西村幸福院建立,娛樂活動室、書畫閱覽室、餐廳、廚房、助浴室、休息室等各種功能室為橋西村的貧困、孤寡、殘疾等老人提供了與城市居民一樣的休閑娛樂、助餐、助浴場所。
打通五陽湖的幸福路
記者看到,許邦友的辦公電腦桌面是一張橋西村的設計圖。在許邦友看來,沒有利用好五陽湖核心區優勢發展自己的產業,一直是橋西村的歷史遺憾。
許邦友為橋西村未來的發展積極謀劃。在派駐單位的協調下,邀請專業設計團隊,綜合考慮五陽湖休閑旅游發展和橋西村產業發展需求,繪制了橋西村發展規劃,理清了發展思路。在派駐單位的支持下,他協調投資100萬元對村內的增產灣進行了改造修繕,命名橋西湖,并對西湖路進行了亮化和綠化,形成了一條五陽湖周邊比較有名的景觀大道。2019年,進一步對未硬化的村內道路全部硬化,對村內的亮化設備進行了升級改造。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目前正在設計建設橋西村旅游接待中心,建成后將成為吸引游客進入橋西村的橋頭堡,帶動全村的餐飲服務、民宿經營、特色農產品加工銷售以及各方面的旅游配套產業發展,逐步實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旅游地吃旅游,最終實現鄉村振興。
“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提高村民家庭收入,創造屬于橋西村自己的金山銀山。”談到今后的發展,許邦友對橋西村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魯中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