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周瑩瑩)高墻電網內的監獄,對于很多人而言,神秘又陌生。而對于安慶監獄一監區民警孫然一家而言,卻是熟悉而親切。已逝的爺爺、健在的外公、父母雙親、大姨和他,一家6口人,皆是監獄民警。幾十年歲月流轉,三代人把青春和熱血奉獻給監獄事業,同時,也見證了監獄環境的改變、設施的完善、管理的科學。
今年30歲的孫然已從警6年。小時候,因為父母都是監獄民警,常常要值班,他便和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孩提時代的記憶中,外公偶爾從衣柜中拿出警服、警帽穿戴整齊的樣子,就是他心目中英雄的模樣。孫然的外公今年88歲,已經退休多年,從警時單位的名稱還是“安徽省第二監獄”(安慶監獄前身)。每每聽外公講起過去的故事,雖然物質條件艱苦,可那一代民警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還是深深感染了年幼的孫然。從那時起,孫然就對監獄民警這個職業生出了向往,他曾趁著大人不注意,悄悄戴過外公的警帽,雖然大檐帽戴在他的頭上顯得很是寬大,可孫然卻覺得十分帥氣。
初中時期的一次報名經歷,更堅定了他的從警夢。2001年秋季開學,孫然升入初中。因為要辦理入學手續,一向忙碌的母親那天請了短假,穿著一身警服來到孫然就讀的學校。女警察的風采吸引了很多學生的目光,有些同學甚至向孫然表達了羨慕之情,那一刻孫然真切感受到了警察工作的榮耀。
生活在這樣一個監獄警察家庭,孫然大學畢業后,進入監獄民警隊伍,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孫然的母親李紅松一開始卻對兒子的決定投了反對票。今年54歲的李紅松從警已有36年,她對監獄民警這份工作的理解是“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之所以當初反對兒子的決定,是因為選擇了這份工作,就意味著選擇了奉獻,意味著要犧牲陪伴家人的時間。
在李紅松心里,自己算得上一名稱職的監獄警察,卻算不上一名合格的母親。孫然年少時有一次發燒,而父母都在監區值班,聯系不上,他便自己強撐起病體去醫院找親戚輸液,一整天連口熱乎飯都沒吃上。至今,李紅松仍然記得那一幕,當她下班回到家中,看見孫然虛弱地躺在床上,水瓶里的水早被喝完了,水瓶蓋都是干的,她心疼得眼淚一下子就掉了下來。
然而,家庭氛圍的熏陶,還是讓孫然毅然走上了監獄警察崗位。而且,長輩們的以身作則是最好的言傳身教,他從長輩們那里學會了敬業堅守。如今,經過6年的磨礪,孫然已經成長為獨當一面的骨干民警,他在教育轉化罪犯方面摸索出了一定經驗。在監獄即將開展的教育轉化個案發布比賽中,他會進行展示,并且他很有信心能夠參加全省監獄系統層面的教育轉化個案發布比賽。“爺爺、外公時代的茅草屋,爸爸媽媽時代的土墻房,到我們現在,已經是鋼筋混凝土、高墻電網、AB門。條件是越來越好了,我更要踏著長輩們的足跡,當好生力軍接力奮斗!”
正是有了像孫然一家人這樣一代又一代監獄民警薪火相傳、接力賽跑,具有百年歷史歷經風雨洗禮的安慶監獄,才呈現出勃勃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