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交通運輸和港航局規劃基建科,從與交通局、公路局等諸多市直部門的直接溝通,到農村公路路網建設方面涉及到一些專業業務較強的工作,其“雜、繁、難、急、重”讓人望而卻步。而對太白湖新區交通運輸和港航局規劃基建科科長鄭玉榮來說,這份工作雖然辛苦,但隨著責任越大,收獲也越來越大。

涉及多部門協調
初遇項目成難題
5月30日,見到鄭玉榮時,一身干練的制服,一頭烏黑整潔的短發,而上揚的嘴角時刻掛在臉上。談起規劃基建科工作,“雜、繁、難、急、重”早已成了常態。而對鄭玉榮來說,每天接觸的不同事物,是壓力也是挑戰,更是讓自己不斷前進的動力。
“比如一些重點工程項目的建設,會涉及到與市交通局、市公路局、市林業局、市財政局等多部門直接溝通,同時也要協調區相關部門配合工作。”鄭玉榮介紹,同時工程中涉及到的各項程序更是復雜繁瑣,可研、設計、立項、土地、許可等一些開工前手續的辦理,和開工后的質量控制、安全監管、環境保護、工程進度的調度,還有完工后的質量檢測、交工驗收、工程質保等一系列的工作。
談起最艱難的時候,還要是2007年臨荷路工程。初次接觸負責重大工程的鄭玉榮,對建造道路的過程沒有樂然于心。為搞清楚施工工序,哪怕凌晨2點施工,她也到現場向技術人員學習。白天在現場,除了每一道工序不放過外,每日擠出時間來鉆研工程方面的書籍,成了她工作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白天看書,晚上實踐,時間長了一個工程從無到有就心中有數了。”作為工程相關負責人,鄭玉榮坦言,從前期工程到現場發現問題協調建工,前期因為專業知識不夠,監理或者施工單位的相關負責人對管理也存在嫌隙。很多時候她和同事需要借助外部專業技術人員或找監理幫忙去現場,發現問題后再集體商議,而鄭玉榮則一心想改變這些。
施工現場“不怯場”
成長就是最大收獲
如今的鄭玉榮時常反思自己的不足,也因為工程項目,在提升自己同時成了半個“專家”。她笑稱,如今面對各類工程,心里有底氣不怯場。對于工程上的諸多問題,也能鞭辟入里的直說要點,施工單位管理也更加順利。
去年鄭玉榮與同事完成了兩個市級重點交通項目工程建設的推進工作,西浦路改建工程建設歷時6個月完工,于2018年10月17日竣工驗收,全線通車。環湖大道東線工程的前期準備及各項支持性文件的辦理已經完結,即將正式開工。兗礦集團“三供一業”移交工作中,通過多次談判、磋商為太白湖新區爭取礦外路維修資金2480萬元,并完成了礦外路大修工程的前期勘察、設計、立項等工作。
談起工作最大的收獲,鄭玉榮說,既不是自己所負責的道路建設,也不是前期工程的諸多協商,而是在重任來臨時,能夠讓自己不斷進步,不斷學習,不斷成長。回頭來看,她很感謝這份工作,對比前些年的自己,更加穩重、縝密、細致的去處理好工作,就是最大的收獲。
工作繁忙的鄭玉榮同時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由于工作繁忙,不能像正常媽媽一樣及時去做家務、關心是她心存愧疚的地方。而日益蒼老的父母是她的另一個牽掛,原本兩周回家一次給父母幫忙整理家務,日漸繁忙的工作讓她一個月只能回家一次,她希望在做好工作同時,多找些時間好好陪陪家人。
(齊魯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