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1月25日訊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生活頻道《生活幫》欄目報道,之前的節目曾經曝光過化學造的“豬耳朵”,那么山東地區到底會不會存在人造豬耳朵?慎重起見,記者決定到批發市場上去了解一番。
早上六點,記者來到了濰坊南下河市場,這里是當地一個大型批發的集散地,附近地區的豬耳朵,幾乎都出自這個市場。在熟食批發區,記者見到了攤位上擺著的豬耳朵。同樣是批發豬耳朵,價格從十五塊錢一斤到二十二塊錢一斤,價格相差進一半。同樣是熟食的豬耳朵,同在一個市場銷售,為什么差價這么大呢?攤主表示,買家可以自己看,覺得哪個好就買哪種。攤主的說法讓記者更加擔心起來,豬耳朵里面會有什么問題?
看到一些豬耳朵看起來比較臟,記者有了疑問,而攤主說,“這是因為沒有洗出來,油乎乎的看上去,洗出來就好看了。”
據業內人士講,豬耳朵的賣相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為煮的過程中如果加入亞硝酸鈉,會讓豬耳朵起到染色作用。這種說法其實記者在之前就報道過,還曾做過相關的實驗證實了這一點。那么,批發市場上的這些豬耳朵會存在哪些問題呢?
在記者的一再追問下,攤主透露出一點信息:生豬耳朵在加工的過程中,有人違規使用添加劑。不僅能讓豬耳朵賣相好,還能增加分量。
至于到底是什么樣的添加劑,攤主始終不肯多說。而對于記者提出是否有人造豬耳朵的銷售,攤主都表示自己只聽說過,但是從來沒有在市場上發現過。
從集市到批發市場,在整個調查過程中,記者并沒有發現人造豬耳朵的蹤影。而事實上,濰坊的王先生提出的幾個疑點始終沒有人給出一個合理的解釋。豬耳朵里為啥會有膠狀物,并且脆骨都是斷開的?這些疑問又該如何解釋?
常年和熟食打交道的廚師韓師傅見到這種豬耳朵,立馬認出了豬耳朵里面的透明物就是一種膠。韓廚師告訴記者,一般的豬耳朵煮熟之后的透明度不會很高,而添加了食用膠的豬耳朵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透亮。說著,他還拿起了豬耳朵里的膠狀物,用手來回搓了搓。
同時,韓廚師還特意倒了一碗熱水,然后把豬耳朵里的膠狀物放了進去,融化之后,碗底留下幾塊白絮狀的皮兒,也就是膠融化后的常規現象。但是對于豬耳朵里面是怎樣摻進去了膠狀物,韓廚師也說不清楚。
隨后,記者試圖到添加劑店內找尋答案。在一家添加劑店內找到了這種名為“復配肉制品增稠劑”的食品添加劑。根據包裝上的介紹,“凝膠強度高、保水力強。提升產品品質,創造更多價值”的宣傳字樣。同樣是添加劑,店家還有另外一種散裝明膠,聲稱這種也有人用來做肉制品加工使用。但是,聞上去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散買的話兩塊錢一兩。
記者提出這種所謂的明膠屬于“三無”產品,店家突然又改口稱這種很少有人來買,她并不建議用來加工肉制品使用。
隨著調查的深入,有廚師發現了豬耳朵摻的東西正是一種膠。也就是說豬耳朵在加工過程中添加了膠。那么,豬耳朵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真的,又是怎么造出來的呢?
為了進一步確定濰坊的王先生所買的豬耳朵真假,記者還專門找到一位有著十五年經驗的賈師傅。拿過豬耳朵,賈師傅認真地進行了對比。最終確定這是真的豬耳朵。同時,賈師傅也認定王先生買的這塊豬耳朵摻了膠。為了慎重起見,他特意切下一塊豬耳朵嘗了嘗,并確定其中加了明膠,而目的就是為了壓秤。
賈師傅坦言,使用明膠加工肉制品,他在老家的時候也曾經使用過,但是效果并不好,還差點砸了自己的生意。為了直觀地說明問題,賈師傅分別切開了兩份豬耳朵。王先生添加了膠的豬耳朵明顯白,看上去要厚實很多。用手掂了掂,從分量上豬耳朵也明顯要重一些。不過,賈師傅告訴記者,不管是誰,如果長期賣這樣的豬頭肉,生意不可能長久下去。
這樣的豬耳朵給大家伙提了個醒,購買時多留心,是不是賣相特別好?是不是比平時豬耳朵要厚實?甚至切開了有沒有異常情況?注意這幾點,這賣問題豬耳朵的商販就會徹底暴露在陽光下。同時,我們也希望有知情人或者業內人士站出來,爆料一下。這真豬耳朵里怎么就添加上了膠狀物?大家伙一起努力為年貨護航,為食品安全加把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