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湖首超遼寧
2015年各省份總量之間最大的變化是,西部的人口大省四川和中部的湖北、湖南延續了前幾年的增長態勢,并一舉超越了原來排名第七的遼寧,分列第七、八、九位,遼寧則下滑到第十位。兩湖的表現頗為引人關注。
計劃經濟時代,重工業云集的遼寧曾經風光無限,有“遼老大”之稱;改革開放初期,遼寧經濟總量位居前三;改革開放后,東南沿海的廣東、浙江等地先后崛起,重工業、國企眾多的遼寧經濟總量排名逐漸后退,曾長期位居全國第七位。
相比之下,中部的兩湖兄弟曾多年位列十名開外。近十年來,兩湖先后超越了福建、北京和上海。《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統計數據發現,2008年,湖北、湖南的GDP分別相當于遼寧的82.8%和84.5%,現如今,兩湖已經超過了遼寧。
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教授分析,湖南、湖北和重慶、四川等長江中上游的省份水資源豐富、勞動力充足,且隨著交通條件的改善,與珠三角、長三角的聯系更加緊密。這幾年,不少原本在長三角、珠三角的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的巨頭,紛紛遷往長江中上游的省份。
彭智敏表示:“湖南、湖北經濟發展的生產要素配置得比較好,科教文衛比較發達,市場環境雖然不如沿海,但還是比北方好,環境容量也比較大。”
相比之下,在能源需求減少、能源價格下行的情況下,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的遼寧等省份受到的沖擊十分明顯,經濟增長態勢比較嚴峻。“這些省份過于依賴能源重化產業,一旦宏觀經濟發生變化,它們就會受到很大影響。”彭智敏說。
地方數據顯示,去年湖北和湖南兩省經濟增速分別達到8.9%和8.6%,比遼寧分別高出5.9和5.6個百分點。
重心仍在南方
彭智敏表示,目前經濟增速受到較大影響的省份,大多是計劃經濟色彩比較濃厚的地區,“這些地方經濟活力不足,產業過度依賴重化工業。并不是說發展重化工業就不好,日本、德國的重化工業也十分發達。但人家的科技含量非常高,而我國這些省份的重化工業主要是數量的擴張,沒有質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與遼寧相似,原本經濟總量位列第六的河北由于這兩年增速放緩,2015年首次被四川超過,退居第七位。彭智敏說,河北也是以原材料工業為主,面臨的環境壓力不小。若未來兩湖仍保持較好的增長態勢,河北很可能在一兩年內被超越。
在本世紀初的幾年,我國經濟經過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后,以輕工業和出口加工實現原始積累的過程已基本完成,迎來了一個重化工業時代。2005年前后,珠三角和長三角逐漸進入轉型升級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環渤海經濟圈不斷增加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權重,外界也一度有“區域經濟重心北移”之說。
但如今,河北和遼寧這兩年的經濟增長都比較緩慢。另一個環渤海省份山東,十年前曾位居全國第二,并一度緊追廣東,但后來不僅被江蘇反超,且與前兩名廣東、江蘇的差距越來越大。2015年,山東與廣東GDP的經濟總量相差近萬億。
在彭智敏看來,在一定時期內,尤其是資源產品需求旺盛的時候,以能源、重化工業為主的地方日子比較風光,但長期來看,這種模式不可持續。由于產業結構不同,北方很多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的比例要比南方沿海發達地區低很多,這也影響到了社會經濟的各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