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人口數量占全省兩成多的臨沂市,通過改造提升基礎設施建設、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等措施,用好用活山區資源,走出一條革命老區扶貧發展的新路子。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新聞中心《山東新聞聯播》報道,寒冬時節,沂蒙紅色影視基地里,《狼牙山五壯士》劇組正忙得熱火朝天。此時,沂南縣常山莊貧困戶王建芬煎餅鏊子也燒得火熱。兩個不相關的場景,卻被同一個紅色旅游產業串在了一起。王建芬說:“劇組來吃的很多,一天能賣二三百張,還有游客來吃,三塊兩塊的賣。”

  馬牧池鄉常山莊曾是抗日根據地,“沂蒙紅嫂”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這些年,山區特點讓村民找不到發家致富的出路。沂南縣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京柏說:“我們地處沂蒙山區腹地,從生產上來看這是我們生產的一個短板。

  變短板為優勢,臨沂市打響和平年代的“脫貧攻堅戰”,常山莊被納入沂蒙紅色影視基地建設規劃。村里石板巷、老房子一概保留,復建地主大院、戲臺等,恢復了山村的滄桑風貌,吸引《沂蒙》、《紅高粱》等劇組來這里取景拍攝,村里200多人在景區實現就業,300多人常年從事群眾演員、景區建設等工作,村民人均收入5年增長了4倍。許多游客慕名而來,沂南縣”好客紅嫂人家“農家樂,因此發展到近600戶。

  張京柏說:“每年到我們沂南來的旅游人口是我們當地人口的10倍以上;現在我們每年有3000多人通過發展鄉村旅游實現脫貧。”(來源:齊魯網)

  旅游扶貧打出“紅色”品牌,產業扶貧則著力基礎設施。要想富,先修路,要讓山區的優質農產品暢通其道,“十二五”期間,臨沂市為貧困村新建整修生產路1000多公里、水利設施5000多處,蔬菜、林果等各類產業項目惠及54萬貧困人口。下一步,缺什么、建什么,重點完善水、電、路、訊、房等基礎設施,力爭每年新覆蓋300個貧困村以上。

  臨沂市扶貧辦副主任楊樹學說:“精準扶貧,對沂蒙老區來講就是怎么把我們資源的潛力發揮出來,將青山綠水放到旅游產業鏈里面,將優質農產品放到農業產業鏈里面,資源盤活了,扶貧工作將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