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凌晨,各種“囤貨族”、“剁手黨”等“網購癥候群患者”瘋狂涌現,今年“雙十一”各路大俠有多瘋狂?天貓的一組數字顯示:“55秒,1億!6分07秒,10億!13分22秒,20億!38分零5秒,50億!5小時49分鐘,破100億……”
“我在‘雙十一’的前一周就把這件大衣放到購物車里,專門等著‘雙十一’大減價的時候付款,希望能便宜一點。”市民劉女士說這件大衣原價1249.5元,在“雙十一”時商家將大衣的價格提升至2499元,之后給出5折優惠,折后就是1249元,只便宜了5角。“乍一看,5折的折扣幅度是不小,但是真的給我們消費者帶來的實惠卻很少。”劉女士稱,這家店內的其他衣物也都有類似的情況,店家從半個月前便打出“瘋狂降價跳樓甩賣”的廣告,但并未真正付諸行動,“這是一種變相欺騙消費者,騙了我們的熱情,真坑爹。”
徐先生在“雙十一”淘寶網購時遭遇到更糟的情況。“我原本在一家衣飾店內將5條保暖褲加入購物車,希望能等到‘雙十一’降價的時候買。誰知道等到11日零點,卻發現原本賣15元的保暖褲竟然變成19元。”徐先生所說的情況其他買家也有所遭遇。“大到家具電器,小到碗筷都會出現了明降暗升的情況。我本來想在天貓的一家電器店加入一臺筆記本電腦,到了‘雙十一’竟然比原價還高了480元。早知道就在之前買了,又便宜還能早用上。”
不少網民指出,“光棍節”變身“購物狂歡節”是電商為了促銷而制造出來的一個噱頭,但客觀上也刺激了消費,實惠了網民。不過,在歷次“雙十一”狂歡中,也屢屢曝出網頁打開慢、先提價再打折、無法付款、送貨速度慢等弊病。
網民“李妍”說,造勢過大的“雙十一”狂歡,正在逐步降低電子商務行業整體的信用度。惡性的價格戰,很多時候變成一場損人不利己的鬧劇:有商家先提價再促銷,價格促銷“雷聲大雨點小”,一些廠商借機放出存貨;還有一些店鋪售賣的商品超出存貨量,卻依然在銷售;加上網絡交易暴增后支付平臺不堪重負,物流爆倉快遞變慢遞等問題頻現。
“我們把某品牌的路由器作為爆款來推介,售價39元一個,這款以前一個月賣出過1000個,今天一天已經售出1000個。”湯先生說,“這款路由器其實是賠本賣,每臺虧6元。不過為了吸引人氣,也是值得的,畢竟顧客進了網店不會只買一臺路由器”。
淘寶賣家段照森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平日他的網店每單成交均價為100元左右,由于要嚴格按照天貓的促銷規則等原因,雙十一這天每單成交均價得降為每單70元左右,而算上商品本身的成本以及運輸、倉儲、客服人員的成本,別說賺錢,能不虧就不錯了。而商家們看重雙十一的原因,不僅僅是為了當天產生客戶的巨大流量,他們同樣還希望把這些客戶留下來作為回頭客,很多人盤算的是“賠現在生意”,賺的是“未來的錢”。另外,對于平時庫存積累較多的商家來說,雙十一也不失為一個清庫存的好機會。
“淘寶商家,尤其是我們這種有自己品牌的五皇冠C店商家,經營成本相對較高,最主要的兩個方面是廣告和人工成本,且置身于淘寶這種薄利多銷的大環境下,我們單件產品的利潤都很微薄。為了迎合雙十一帶來的市場變化,彌補此前流量下滑損失,我們又不得不全員不休息,并采取降價促銷手段。其所造成的直接結果是,單件商品的利潤率降低。”某淘寶商家介紹到。
幫5買報告顯示,雙11期間,在監測的商品數量范圍內,亞馬遜降價商品數量占降價商品總數最高,達到了19.59%,天貓、京東緊隨其后分別為18.68%和17.49%,1號店最少,僅占6.03%。
報告還顯示,在大部分商品都在降價的時候,依然有部分商品價格逆市上漲。其中筆記本電腦漲價數量最多,其次是手機、平板電腦和洗衣機。
“先漲后降的情況在本次雙十一再次出現。只從商品價格這一硬性指標來看,臨陣調價的情況還是存在的。”幫5買報告分析稱。
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從經濟成本的角度看,商家提前虛抬價格的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目前中國制造業的平均利潤可能不到10%”,制造業成本高,網上商家還要支付人工費、物流費、租金、年費、廣告費等費用,再加上雙十一打折力度大,商家有提價行為也是“無可奈何”的。
浙江省商務廳電子商務處副處長盧成南則提醒,對于心儀的商品,網友們在平時就可以多關注。雙十一在市場銷售、居民消費等方面的“主流”價值是要被肯定的,而它“非主流”的一些缺陷也是無法避免的,“幾百萬家的商家,不可能所有的經營行為都能受到監督。”同時,盧成南也坦言:“價格確實比平時便宜一點就行,不然商家也沒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