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湊在一起的布面
“母親的藝術”展覽設在馮岳彩繪臺門,一進門,滿眼都是兒時的記憶,還有哪個地方會比這里更合適展覽呢?展覽分女紅、中國結、紡織、刺繡、剪紙和藍印花布六個主題,匯聚了各地華人工藝大師的精心之作。最亮麗的是女紅館,手工拼布的“百衲被”掛在竹竿上,看似農家小院晾曬的被子,走近一看,咦,比那些趨之若鶩炫富的國際知名奢侈品還要精美!在男耕女織的社會,女紅是女性的本分事,但隨社會發展,卻漸漸被人淡忘了。進入女紅館如探身于從前大戶人家的小姐閨房,紅木額圍了紅綢金字,繡上繽紛的花卉,還有戲水的鴛鴦,針針絲線,懷有少女情懷。
看完“母親的藝術”展覽,轉身去馮俞宅看“工藝五展”。惠山泥人竟然把中國傳統的大紅大綠的色彩玩出了大雅,真了不起!展品分粗貨、細貨與工藝手法三項,細貨最精彩的是手捏戲文,大多出自昆、京角色,宛然如生。捏人十八法、彩繪七法與裝光四法,詳實如教科書,完全可以學習掌握。展出的惠山泥人全是《漢聲》的藏品,據說當年無錫民間藝人生活還不富裕,黃永松為了完整反映惠山泥人的制作過程,答應買下所有加工的作品。豈料這套藏品一展出,引起了轟動,原因是現在沒人會了,即使有也捏不出那股神韻,因為以前手捏戲文的藝人都是戲迷,不光是生旦凈丑各種角色,還有杜麗娘的三篤板裙衫、白素貞的蘭花指、閻婆惜的冶艷裝飾……都是惟妙惟肖,而問題是連無錫惠山泥人博物館也拿不出這么精美完整的作品,派人來洽談轉讓,黃永松哪里舍得賣,博物館只好拍照回去展示。
同樣以泥為材料的宜興紫砂壺是不上釉的陶,曲桌流壺,七十二道工藝,詳盡闡述,從認識一把壺開始,進入壺的世界,五百多年來不同的造型,不同的款式,名家名壺洋溢出悠遠寧靜的文人氣。青花瓷,是手繪在瓷胎上的國畫,神奇的分水工藝,彰顯出青花瓷新的風姿神韻,畫師懸筆巧借地心引力以馭料水,不同角度轉動坯體作畫,藏鋒不露,卻又用水自若,讓人驚贊不已。木料與我們的生活更為密切,在坐具文化展,看到了坐具由低到高的演變,并以西方科學的方式剖析榫卯結構、力學原理,體悟到古人的智慧。服飾由最初的保暖蔽體,到舒適方便,再到時尚環保,寬衣解帶,悄然在人身上演義。現代人習慣大量生產的機制成品,卻忽略了就地取材、量身打造的手工制品的溫柔質感,讓人慨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