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源是個古老的村落,位于休寧縣溪口鎮(zhèn)境內(nèi),躲在五龍山脈的深處,緊偎著海拔685米的插角尖,翩躚在白云繚繞間。
小巧的村落狀似聚寶盆,四周群山環(huán)峙,山峰高聳,茂林翠竹,一條又細又長的光潔石板路連接著山外的世界,從村口的高處看,就像是個笊籬,所以當(dāng)?shù)厝擞址Q為“笊籬山”。

祖源云海
村莊始建于宋代,以項、朱兩大姓為主,均從婺源遷居而來,千余年來,子孫們在此繁衍生息,已發(fā)展成為近千人的村莊。雖經(jīng)歷史風(fēng)雨的洗禮,自然人為的侵蝕,祖源這位天生麗質(zhì)佳人,今天依然風(fēng)姿綽約,散發(fā)出縷縷沉香,讓人神醉心迷,尤以“三古”為絕。

祖源秋景
村南的插角尖、石塢尖是祖源的溪水之源。從那峰巒溝壑間,從那石縫罅隙間,從那密林篁竹間,款款滲出的溪水,一路跌蕩,縈回曲折,裊娜多姿,流經(jīng)田野,流進村莊,于是便有了“村民未妨溪路遠,家家門巷有清泉”的詩意。條條溪水,九九歸一,最終匯于村口的“翠源橋”畔。正可謂:一方眾水之匯也,乃水口也。此處又恰成兩山對峙、獅象把門盤踞之勢。自古徽州人皆重水口,認為水口是藏風(fēng)聚氣之地,是村落的靈魂。于是祖源人在這里苦心經(jīng)營,水上架橋,更添鎖鑰之扼。四周廣植佳木,綴以關(guān)帝廟、海瑞殿、佛殿等建筑,宛若一片天然園林,“煙外好花紅澹,檻前疊石翠參差”,令人美不勝收。
如今那些古建雖已化作塵煙,可那那參天聳立的十余株古樹,依然氣勢非凡。有枸栗樹、紅豆杉、楓香等,幾百年了,一棵棵樹根盤結(jié),樹干粗壯,枝葉婆娑,遮天蔽日,冠蓋如云。春夏之時,漫步林間古道,和著腳下潺潺溪水,聆聽鳥兒啁啾,沐浴習(xí)習(xí)涼風(fēng),遠眺村內(nèi)錯落有致的老宅,那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曠野意境。

祖源人家
今天我們感嘆著這片水口和那漫山遍野的綠色世界,你可曾知這片綠色背后的往事?在村中,一位項姓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起了一個血淋淋的故事:據(jù)說是清朝前期,祖源一度濫伐之風(fēng)盛行,山嶺遍禿,每有風(fēng)作,瓦片紛飛,百姓遭殃。其時村中分為五門,東門族長甚為憂慮,一日,他邀眾門長前來商議封山之事,大家以為唯有殺人才可能封住山,東門族長亦認可。于是,草擬封山章程,“凡上封山砍柴者砍頭懲辦”,全村告示。不曾想,數(shù)日之后,東門族長之子竟偷偷上山伐木,被護林人發(fā)現(xiàn),報告至村中族長。東門族長聞之,怒不可遏,痛罵逆子,并求殺掉親子,眾人求情,東門族長不為所動,毅然殺掉了兒子。族長的大義滅親,至此眾人也不敢亂動一棵樹木。
故事載于村中族譜,由此可見徽州宗法制度的嚴(yán)厲與苛刻,徽州人愛護樹木意識之濃烈。不然,時至今日,我們?yōu)槭裁催然能在徽州見到那么多的古樹呢?

徽派建筑
溫情的背后是制度,制度是無情的,而用制度維護的家園是溫馨的。自古徽州人就懂得善待自己的家園,有得必有失,祖源也不例外。
在水口還留有火燒獅象、智退長毛的故事。讓這一古老的水口愈發(fā)神秘。水口護村佑民,使得千年祖源風(fēng)調(diào)雨順,人煙鼎盛,祖源歷史雖未曾出過顯赫家族,可也是文風(fēng)馥郁,誦讀之聲不絕于耳,舉人、秀才不窮,至今該村走出的大學(xué)生、博士生,在附近村莊還是遙遙領(lǐng)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