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莊重、古樸、典雅,集東方文化內涵和西方建筑風格于一體,走在書院路上,當你見到這棟灰白色調的建筑時,定然會眼前一亮,她就是湖南第一師范舊址。她和中國近現代革命的許多名人志士連在一起,特別是與一代偉人毛澤東密不可分。
湖南第一師范是毛澤東的母校,他在這里學習、工作了8個春秋。
青年毛澤東紀念館
游客倍增爭睹偉人風采
湖南第一師范素有“千年學府,百年師范”的美譽,南宋理學家張栻所創辦的“城南書院”就是該校的前身。1903年2月,名為“湖南師范會館”的學校正式成立。1912年,該校更名為湖南公立第一師范學校,1914年又更名為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當時,學校以其“民主教學,自由學術,互相競爭”,引來了一大批思想開放、作風正直的教師,如徐特立、楊昌濟等;更吸納了大批懷有濟世救國遠大抱負的學子,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任弼時、李維漢、陳天華等一大批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風流人物相繼走進該校。

毛澤東懷著“改造中國與世界”的宏偉志向,先在湖南一師一部第8班就讀,后有l年半時間,他擔任一師附小的主事,兼任師范部國文教員。從這里,他完成了從青年學生、教員到職業革命家的轉變,從民主主義者到馬克思主義者的轉變。從這里,他奔赴上海出席黨的一大,開創了中國革命的新紀元。
青年毛澤東紀念館原名為毛澤東同志青年時期革命活動陳列館,籌建于上世紀60年代初,1963年正式對外開放。2003年經上級部門批準在湖南第一師范舊址主體建筑內對展室重新進行布展、擴建,并正式更名為青年毛澤東紀念館。目前,共有6個展室和14處舊址對外開放。
志愿講解員
爭當“紅色接力棒”
結合 “校中有館,館中有校”的資源優勢,湖南第一師范在每年秋季開學,都對新生進行為期一周的入學教育,培養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從1994年開始,該校便成立了青年毛澤東紀念館學生志愿講解隊,至今仍有24名在校學生利用中午、周末和節假日,為游客提供義務講解。該校小教部09級學生蔣子豪是志愿講解隊的負責人,他說,加入該隊有非常苛刻的條件,每年都有成百上千人爭相報名,最后只有極少數人被選中,經過專業培訓才能上崗。這一形式將教育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參與性、體驗性有機地結合起來,與毛澤東倡導的“既讀有字之書,也讀無字之書”一脈相承。
從2008年起,天心區書院路街道青山祠社區黨總支與湖南省第一師范聯合開展了青少年“紅領巾義務小導游”實踐活動。每年寒暑假遴選優秀的青少年到青年毛澤東紀念館進行實地培訓,開展導游服務活動。

書院路街道
服務和利用“紅色資源”
湖南第一師范處在書院路街道的行政轄區內,近年來,街道充分利用這一“紅色資源”,將街道劃分為“濱江金融區”、“高檔住宅區”、“商務休閑區”、“文化景觀區”四大功能區,大力提升改造休閑、娛樂、餐飲等傳統商貿產業。澳洲商業廣場、德盛購物廣場、書院官邸、景江融城、國家發展銀行等優勢項目相繼落戶,引進外來資金近50億元。同時,打造了勞動西路特色餐飲街,為紅色旅游做好配套服務。
為了有機融合湖南第一師范的建筑風格,街道在進行書院路提質改造時,特意以灰白色調作為道路兩廂的主色調,對沿街的400多個門店的商業結構進行調整。新近完工的社區公園,也是以《少年中國說》作為主體,居民在休閑健身的同時,受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