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清游覽區位于嶗山東南端,以著名道觀太清宮命名,主要分兩大游覽區域:太清宮周邊和八水河沿線,前者位于海邊,后者是一條爬山路線。景區以“道教圣地”、“小江南植物區”和天然海石奇境為主要特色。太清宮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據說始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
太清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由于被遠處巨峰和近處七峰環抱,阻擋住冬季北來的寒冷氣流,因而形成了一個獨特的近似亞熱帶小氣候、小環境,因此既無寒冬,又無酷暑,溫和濕潤,植物繁茂,品種繁多,所以有“小江南”之稱。
竹萬竿松滿山,古剎隱于山海間。
到了太清車場,首先看到一大牌坊,高8米,寬16米,由白色花崗巖架構,分上、中、下3段,莊重大氣 ,造型別致,自下而上分別雕有“事事如意”、“福祿壽”、“鶴鹿同春”、“十二生肖” 、“龍形”等雕刻,形象生動,寓意深刻。牌坊前面是太清灣,后面是修竹茂林。古樹名木掩映中的千年古剎,就是古今聞名的嶗山太清宮。
太清宮,又名“下宮”,是嶗山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一處道教殿堂,據說始 建于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 40年),迄今已有2100多年歷史了。當初,江西才子張廉夫從終南山云游嶗山,在此建了一 所茅庵,稱“三官庵”,第二年又建起了“三清殿”,兩殿合名為“太清宮”。后來,唐代名道李哲玄從四川羅浮山來到嶗山,續建了“三皇殿”。再后來,經過歷代修繕,才形成了這樣一個各成體系、互相配合的建筑群落。
現在我們看到的太清宮是近些年重新修繕的,基本保持了明代萬歷年間的建筑風格和規模, 整個建筑群布局分別以3個大殿即三官殿、三清殿、三皇殿為主體,其中有道舍150多間,建筑風格為青石灰瓦,古樸無華,體現了道家“清靜無為”、“修身養性”的思想境界。
匯集道教文化 打造太清工程景觀設計理念精品
嶗山風景區匯集道教文化,對太清周邊環境品質進行提升。主要打造仙鶴廣場,道思源、林趣園和茗香苑三個主題游園,知音橋和祈福橋。一系列景致融入清靜自然的人文元素體現出嶗山全真教淵源流長和文化沉淀。
“仙鶴廣場”,背靠青山面臨大海是嶗山道教特有的天然美景,也是很多內地游客慕名而來的亮點,保留這樣一塊開闊的場地非常必要。根據地塊的現狀,采用了道教瑞鳥“仙鶴”為主要設計原型,海浪和祥云為輔助景觀有機結合。木棧道出口處為仙鶴的頭部,仙鶴的尾巴和羽翼用流暢的線條展現,為原大小車場的位置。同時,原車場空地前臨大海,背靠青山,選用飄帶似的線條也表現了山間繚繞的云霧,營造道家仙境的感覺。另外,廣場鋪裝區域內鑲嵌有十二生肖的不銹鋼小品板,豐富了鋪裝圖案的色彩和美好寓意。整個廣場的鋪裝選用天然露骨料透水混凝土,鋪裝標準采用國內最強固的“18+4”標準,在保證最優鋪裝效果的同時滿足車輛使用功能。
問潭哪得清如許,龍潭飛瀑天上來。 龍潭瀑又稱“玉龍瀑”,8條溪流匯成八水河。河水自上而下在這里形成一股激流,又從高約30米的懸崖陡壁奔騰而下,形成了瀑布。由于崖高水急,瀑水凌空飛瀉,宛如一條白龍從云端騰起,落入潭中,瀑擊潭水,聲若龍吟,氣勢雄偉壯觀。這道瀑布被稱為“龍潭瀑”。瀑水落入的水潭,稱“玉龍潭”。
站在潭邊,狂瀉而下的瀑水由于落差較大,山谷中風勢又急,瀑水在空中被山風撕碎,形成蒙蒙細雨, 落下潭中激起滿谷水霧,就像置身雨中。這道景觀被列入“嶗山著名十二景”,稱“龍潭噴雨”。
氣勢壯觀龍潭瀑,水色秀麗,音韻激昂。傳說很早以前,有一條白龍因違犯了天規,被玉皇大帝貶下嶗山。沒想到這條白龍惡性不改,竟變成了一個英俊的男子,干起了欺男霸女的勾當,再次惹惱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便派張天師懲罰他,二人在山中拼力斗法。最后,白龍 被張天師斬于大澗陡壁處,變成了掛在這里的一道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