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路
有人說,從她的一頭到另一頭,一個人可以一直用最閑適的心情和步調去走。確實,這是一個安靜的地方。沒有公交車,行人也不多。因為她雅致、安逸、靜謐的環境,而稱為“申城第一情侶街”。
東平路的老洋房
可假如你晚上從岳陽路口沿著東平路走到衡山路口,世界就大不一樣了。從那個路口開始走出去,全上海晚間最繁華喧鬧的場所漸次顯現,層出不窮。
其實就算不走出去,這短短不過兩百米的東平路本身就已經很有名氣。被戲稱為最佳上海風光片的《大城小事》就是在這里取景的。
最具書香氣的馬路:福州路
福州路,全國聞名的文化街,是與南京路東路平行的一條東西向馬路。也是上海租界時期最早開辟的馬路之一,舊稱“四馬路”。早在一個世紀之前,這里便集中開設了不少書局和報館,以及一些出售紙、筆等文化用品的商店,因而享有“遠東第一文化街”的美稱。
福州路
上海市民口中的“文化街”上,到底深藏著多少悠久的文化歷史?這里本是燈紅酒綠之地,上海灘高 級妓院“書寓”、“長三堂子”的集中地。這里也是文化的發祥地,杏花樓旁的粵菜館曾是魯迅先生經常光顧的北新書局,美術用品商店西側竟是巴金創辦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河南路口的大樓居然是大名鼎鼎的中華書局和商務印書館舊址。
在福州路390號懷遠里弄口有一家名聞海內外的“上海外文圖書公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外文書店。也許上海人都不知道,躋身在這里的外文書店,其實已有四十多年的歷史。當時因其門面被漆成紅色,故又有“紅屋”之稱。外墻依然保留著原來的深紅色,門外的雕塑為這座建筑增添了不少氣質。
漫步在福州路上雖然沒有很清涼的樹蔭,但是沿街的小店是極有逛頭的,夏季在這里逛馬路也不失為一個避暑的好去處。
最具文化味的馬路:紹興路
在上海,沒有一條相同的路。就像人一樣,洶涌人潮中,找不到一模一樣的臉孔。路似人,人也似路。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譬如紹興路。
在上海,她是一條很不起眼的馬路,從東到西,不過兩三百米。與周圍繁華的淮海路、衡山路、汾陽路相比,顯得落寞很多。路邊的法國梧桐,經過歲月洗刷的房屋,加上夜晚昏暗的路燈,這條路一直保持著某種神秘,配合著百年歷史老建筑上斑駁的顏色,向每一個經過這里的人述說著這個城市的歷史。
紹興路
這條街很幽靜,不熟悉的人會將她錯過。但如果你耐下性子仔仔細細地兜完,她一定會讓你感到驚訝。
從瑞金二路一拐彎,便是紹興路的頭。馬路窄,兩邊是高大的梧桐樹,梧桐樹影灑下來,使這條街顯得更加幽靜。因為路上沒有公交車,天氣好的日子,便經?梢钥匆娙齼蓛傻娜藝隈R路中間聊天,看樣子像是這里的居民,這就有了市井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