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墩位于嶗山東南突出的海岬嶗山頭。《嶗山志》記載:“八仙墩,有石坡廣數畝,東下斜插入海,海水洶涌,山勢若動,其北則峭壁千仞,險峨逼天,下納上覆,其勢欲傾,石層作五色斑駁如銹,處其下者,仙墩也。大石錯布,面平可坐,海濤沖涌直上與墩相擊,搏浪花倒卷數丈,飛舞空際,如玉樹,如銀花、如琉璃,如珠磯,可喜可腭,洵山海奇險之極觀也。正因為這里水流湍急,驚濤駭浪,洶涌澎湃,再加這里的石墩,石壁均為變質巖,紅、黑、灰、青、白相間,重重疊疊,斑瀾絢麗十分壯觀,所以稱之為“海橋仙墩”。明代大學士高弘圖說:“八仙墩如錦茵繡籍,實第一奇,第一麗”。

這里風急浪高,經千萬年浪濤沖擊,岬南側底部逐漸剝蝕鏤空,最后坍落下來成為一片陡立的石壁,頂部突出的部分,形如大廈的飛檐,地面坍落的部分,有10多方巨石,或臥或立,大小不一,面平可坐。這便是八仙墩的形成。 八仙系指漢鐘離、張果老、鐵拐李、曹國舅、呂洞賓、藍采和、韓湘子和何仙姑。有關八仙的故事在民間流傳很多,其中《八仙過海,嶗山起小》的故事直接與八仙墩有關。據說八仙在昆侖修煉,為了到人間解除瘟疫,拯救百姓,要到東海采集草藥,就是從嶗山起小的。其中這里的“相公帽”、“靴子石”等景觀以及“八仙墩”傳說就是八仙留下的仙跡。
在八仙墩的對面,有一塊平坦的石頭,即為傳說中的龍王曬錢處一曬錢石。又有傳說張三豐曾在此石上鼾睡,故又名邋遢石。在及清宮與八仙墩之間的海邊,有一叢高聳的巖樵,人稱釣魚臺,礁巖上刻有一首詩,曰“一蓑一笠一髯叟,一丈竿一寸鉤,一山一水一明月,一人獨釣一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