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八大品質”勠力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實錄(二)
提升“八大品質”勠力建設更高水平富強濱州實錄(二)
科創品質越來越強 高質量發展動能澎湃

時間是奮斗的尺度,是筑夢的空間。
追尋2022年濱州發展的足音,日益活躍的科創味道,洶涌澎湃的高質量發展動能,令人回味無窮。
濱州市堅持把科技創新擺放在核心位置,深化“雙型”城市建設,持續搭平臺、優服務、聚人才、做生態,全力構建全域創新體系,科創品質越來越強。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濱州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比重達到3.49%,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1位;綜合科技創新水平指數提高幅度列全省第2位,創新資源指數列全省第3位。2022年前三季度,高技術制造業、數字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加54.4%、101.6%;“四新”經濟投資、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分別增長23%、18.6%;規上工業營收增長15.5%,列全省第一位。
矢志不移將科創鍛造成為跨越發展的最強引擎、最強跳板,濱州已成為創新創造的活力之城,產業優勢、科技優勢、人才優勢正加速變成創新發展優勢,推動高質量發展行穩致遠,內生動力更加充足。
搭建一流科創平臺,構筑未來產業高地、創新高地
重大科技創新平臺是激活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創新驅動的有效載體。
聚焦產業與科技的結合點,2022年,濱州市持續搭平臺、強功能,促進科創能級躍升。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帶動效應日益凸顯,渤海公共實訓基地建成啟用,濱州醫學院濱州校區擴建項目竣工招生,“五院十校N基地”科創格局更加夯實。
去年3月簽約入駐渤海先研院的山東天眸科技創新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無人飛行器、無人智能裝備、5G云管理平臺、單兵作戰指揮官等系統研發和應用的企業,產品已服務于全國多個公安、消防、應急和武警部門,此次入駐也填補了濱州此類科研產品的空白。
“在先研院平臺資源的加持下,公司2022年生產營收總值較2021年實現4倍增長,研發投入同比增長300%。”山東天眸科技創新有限公司董事長曹承洋表示,投資2000萬元的天眸創新研發總部項目正在建設中,今后將持續加大自身產品優勢,助力濱州產業升級。
作為濱州市重點打造的區域科創高地,2022年,渤海先研院匯聚創新主體,推動平臺升級,入駐企業達209家,同比增長53%。其中高新技術企業16家、科技型中小企業7家、專精特新企業5家。

與渤海先研院比鄰而居的魏橋國科研究院,2022年7個研發中心實現全鏈條運營,啟動25個科研項目,引進高端人才51名,力爭到2025年累計帶動濱州新增新動能產值100億元以上。由其牽頭組建的山東省高端鋁制造與應用創新創業共同體,打造“科教創產”融合發展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兩年來已實施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項目38項、聯合技術攻關項目4項,帶動鏈條企業研發投入5.71億元。
“聚焦優勢、戰新產業領域,2022年全市新建省級以上高能級科創平臺38家,總量達到389家。”市科技局黨組書記孟霄告訴記者,堅持科創引領“聚能”,濱州正加速構建集“政產學研金服用”于一體的區域科創高地和產業引領平臺。
新平臺擁有新機制,新政策激發新活力。用足用活高能級創新平臺,濱州積極引導高成長、高附加值的高科技項目落地濱州,孕育、集聚新興產業形成新的產業集群,著力打造未來發展的產業高地、創新高地、價值高地。
打造一流科創生態,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創新是發展的第一動力。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是集聚產業、催生創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區域核心競爭力的關鍵。
在摒棄過去粗放式、外延式發展老路,走內涵式、可持續精明增長新路的過程中,濱州市積極推進科技創新治理,做實科技服務,營造富有活力的科創生態,努力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022年,濱州優化頂層設計,率先成立全省首個實體化運行的市級科創委,由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雙主任”,分設企業、高校、金融、黨政四個界別專項委員會,構建一體化推進科技創新的“全域科創”大格局。
資金投入是技術創新的基礎保障,也是體現一個區域對科研重視程度的重要顯性指標。通過政策、項目、平臺等聯動激勵,濱州市鼓勵各類創新主體加大研發投入。2021年度濱州全社會研發投入首次突破100億元,成為山東省第7個研發投入過百億的地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研發活動的企業占比達到64.93%,列全省第1位。市級科技創新專項經費從2021年的3800萬元增長至2022年的5655萬元,增長48.8%。
聚力研發、轉化、應用,濱州完善科技攻關體系,探索創新試點,推進全鏈條、全周期服務。2022年,全市圍繞高端鋁、高端制造、新材料等重點領域,組織實施“基于鋁基的交通輕量化”和智慧化工園區科技示范工程等25項,落實省市補助資金3億元以上,帶動企業投入達30億元;建立重大科技項目儲備庫,儲備項目101項。探索實施首批產學研“揭榜掛帥”項目7項,加速“硬科技”成果強鏈延鏈。山東濱州開放式大學科技園先后與中科院大學、東華大學、天津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關系,實現技術合同成交額1528萬元、成果轉化交易額6.58億元。
開放合作的創新生態,助推產學研深度融合,跑出協同創新加速度。2022年,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魏橋創業集團、山東廣富集團合作簽約,在院企地戰略合作上再造新模式,為濱州打造汽車輕量化基地、發展新材料產業集群提供硬核支撐;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開啟戰略合作,建設濱化中央研究院,致力于打造全國最先進中試基地……全市累計簽署產學研合作協議597項。
創新的政策、創新的氛圍和創新的企業同頻共振,把創新資源整合起來,創新勢能集聚起來,創新熱情激發出來,催生“科創之花”結出更多“發展之果”。
集聚一流科創人才,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奔涌
人才是創新的根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必須抓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
濱州市持續優化“引育留用”政策,堅持引才留才“真金白銀”,育才用才“真才實學”,敬才愛才“真心實意”;實施人才“三進三創”工程,做好領軍人才匯聚、青年英才啟航、技能人才培育等工作,人才高地加快構筑。

2022年8月13日,第三屆濱州人才節啟動儀式暨人才高峰薈盛大開啟,再次以一座城市的最高禮遇、最大誠意向人才致敬,持續叫響“愛濱才會贏”人才品牌。會上發布的2022版“人才新政”,10項補助性政策含金量全省領先,市級人才建設資金達到2億元,是2021年的2倍。
以海納百川的胸懷,濱州創新引才方式,拓寬育才渠道,完善留才政策,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并營造“人盡其才”的良好生態。2022年引進科技領軍人才151人,本科以上大學生1.36萬名,培養技能人才2.54萬名,濱州市入圍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將人才與科技、教育擺在了新時代新征程發展的重要位置,統籌謀劃。
近年來,濱州深入推進的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就打通了一條科創、教育、人才、產業等要素自由流動、優化配置的通道。
濱州堅持產教融合“賦智”,全力打通技能人才供需兩端,打造了“入學即入崗、畢業即就業、專業即產業”“三即”職業教育模式,把專業建在產業上、把校園辦在企業里、把人才留在事業中。目前,濱州有1000多家企業與各類院校開展校企合作,每年向企業輸送高技能人才超過2萬人。2022年8月,全國第十屆職業教育與城市發展高層對話會在濱州召開,濱州模式在全國推廣。技能人才供給平臺渤海公共實訓基地工程建設全面完成,與16家金銀銅獅獎企業建立“人才培養基地”,與4家院校共建“產教融合實訓基地”,獲批“省級新舊動能轉換基地”“省級高素質農民培訓培育基地”等。
實干爭春早,創新向未來。黨的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勠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最美濱州篇章,全市上下形成了錨定品質之求、走好精明之路、落實擔當之行的共識,更高水平富強濱州建設呈現蓬勃態勢。

站在新的更高起點上,不斷積蓄的科創力量,正成為濱州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不斷激發著這座城市的創新創業創造活力,匯聚成昂揚向未來的澎湃動力。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猜你喜歡
- 2023年濱州市發展和改革工作重點敲定
- 評論() | 分享01月18號 10:56
- 盤點2022|盛會上的濱州
- 評論() | 分享01月17號 11:20
- 《迎新春濱州文旅在行動》系列報道(二)
- 評論() | 分享01月16號 10:50
- 收藏!濱州市2023年春節“歡樂過大年”文旅活動大薈萃
- 評論() | 分享01月16號 10:50
- 濱州市民政局集中開展春節期間困難群眾走訪慰問活動
- 評論() | 分享01月16號 10:50
- 濱州市啟動第四屆“福彩送福·情暖養老院”主題活動
- 評論() | 分享01月16號 10:50
- 濱州市民政局“惠心民益”幫扶項目啟動
- 評論() | 分享01月16號 10:50
- 過年就趕北鎮集,過年就買濱州貨!
- 評論() | 分享01月16號 10:33
- 濱州市春節文旅宣傳系列報道(一)
- 評論() | 分享01月16號 10:33
- 渤海活塞召開十一屆三次“雙代會”暨2023年度工作會
- 評論() | 分享01月13號 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