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山東頻道9月17日電(李玲賢 張春玲)從山東省淄博市旅游局獲悉,地處魯中的淄博市,南有群山、北有黃河,田園風光秀美。近年來淄博市以旅游強鄉鎮、旅游特色村、農業旅游示范點和星級農家樂創建為抓手,挑選基礎條件好、發展潛力大的單位作為重點,加強引導,規范指導,堅持“以旅強農、以農促旅、農旅結合、城鄉互動”的旅游新理念,打造了象夢泉、中郝峪、柳春園、雙石屋、馬踏湖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民風民俗的鄉村旅游示范基地。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市已建成14個省級旅游強鄉鎮、20個省級旅游特色村、30個國家級及省級農業旅游示范點、48個星級農家樂。
淄博市南部的鄉村旅游示范點主要集中在山區,北部的鄉村旅游則靠近河湖,這些鄉村依托自身資源優勢,打造“山里人家”、“黃河人家”、“水上人家”等品牌,推出采摘、漂流、美食、休閑等特色體驗項目,為城市游客周末假期休閑提供了多項選擇。
“夢泉模式”帶動環太河水庫生態旅游圈
淄川區東南部山區山水景觀秀美,生態環境良好,人文景觀豐富,民俗民風古樸,具有發展鄉村旅游的資源優勢。鄉村旅游發展之初,通過典型帶動、鼓勵多種模式參與發展的靈活措施,初步形成了“夢泉模式”鄉村游、生態旅游區加農戶模式鄉村游、寫生基地鄉村休學游等多元化旅游發展形式。夢泉生態旅游區2004年7月建成開放,以山岳風光、農家采摘、休閑度假為特色,現為國家3A級景區,國家級農業旅游示范點。
夢泉景區采取公司化運作加農民參與的管理模式,讓農民切實享受到旅游發展的成果。開發商成立夢泉生態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負責經營運作,村集體擔保將農民的土地、果樹租賃給公司,公司給予農民高于市場幾倍的價格補償,補償期限30年,保證了農民每年都有一個很高的固定收入。同時景區反聘村民為景區工作,賺取薪金收入,村民成為農業工人,允許當地村民在景區內從事正當的商業活動,如將餐飲等項目承包給有資質的農戶經營,在景區內銷售土特產品、民間手工藝品等,景區農民又增加了一項商業收入。這種景區中有鄉村、鄉村中有景區的“夢泉模式”,既解決了公司經營與當地老百姓的矛盾沖突,減輕了公司的管理成本,農民也在旅游開發中受益,收入由以前的單一林果收入變為補償金、薪金、經商收入等多種收入形式,年人均收入由旅游開發前的不足2000元增加到現在的近2萬元,同時游客也能在游覽景區風光的同時,與村民面對面、零距離的了解鄉村,體驗山村純樸的鄉俗、鄉音、鄉風、鄉情,也讓景區更具吸引力。在成功開發夢泉生態旅游區的基礎上,建設開發了潭溪山、齊山、云明山一批投資上億元的旅游大項目,初步構建起了以潭溪山景區為龍頭的環太河水庫生態旅游圈,成為淄川旅游業發展的新亮點。依托大景區發展帶來的巨大客流量和商機,景區周邊農家樂迅猛發展,目前環夢泉、潭溪山、齊山等景區周邊各種檔次農家樂近100家,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旅游旺季景區的接待壓力,為游客提供了多樣化選擇,同時當地農民就地轉產就業,農副產品就地銷售,為農民致富增收開辟了新途徑。
林果采摘帶旺沂源鄉村游
淄博南部山區的鄉村生態環境優美,位于淄博市最南端的沂源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全縣果品總面積達70多萬畝,年產果品10億公斤。近年來,鄉村旅游成為該縣旅游發展新的增長點,打造了以雙石屋為代表的休閑體驗特色村,以富家莊、碾砣村為代表的賞花、采摘示范村,以毫山生態園、雙馬山為代表的自駕游示范點。雙石屋村,既有魯中山區典型的民居建筑群,又有優美的自然風光、特色林果,還有縣委辦公舊址等紅色旅游資源,在規劃和開發中,按照“分戶認定、集體租賃、統一管理、保護為重、群眾受益”的原則,進行統一規劃設計,整體打造了十余處農家小院,具備住宿、用餐、民俗展示、民事參與等功能。燕崖鎮,借助土地綜合整治,沿白馬河兩岸,規劃建設了近百公里的環山公路,貫通了牛郎織女景區、雙馬山、紅旗湖景區,把一萬多畝的櫻桃采摘園、農家樂、景區連成片,打造了燕崖休閑游觀光圈。觀光游、田園游、農家游等特色旅游項目的開發拓展,使景色秀美、空氣清新、環境寧靜的鄉村田園成為眾多城市游客的旅游目的地。2012年,全縣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0.35億元,第三產業占比達到38.13%。通過發展鄉村旅游,該縣縣農業內部結構不斷優化,既擴大了農業生產經營范圍,又提高了農產品的附加值,據統計,近年來沂源縣通過旅游業帶動果農每年增收60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