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發布了2012年我省居民死因監測結果。結果顯示,2012年,山東省居民前10位死因依次為惡性腫瘤、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傷害、內分泌營養代謝疾病、消化系統疾病、神經精神疾患、呼吸道感染和泌尿生殖系統疾病。惡性腫瘤中肺癌居第一位,占癌癥死亡的三成多。
男性癌癥死亡率明顯高于女性
監測顯示,惡性腫瘤為山東省居民首位死亡原因,25.2%的死亡系各種癌癥所致。其中,肺癌位居惡性腫瘤死因之首,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的31.3%,其次為肝癌占15.8%、胃癌占15.6%,食道癌占9.3%、結直腸癌占4.9%,前五位腫瘤合計占全部腫瘤死亡的77%。
農村前5位惡性腫瘤死因與全人群一致,城市前5位惡性腫瘤死因分別為肺癌、胃癌、肝癌、食道癌、結直腸癌。農村和城市前5位死因分別占惡性腫瘤總死亡的78.7%和72.7%。惡性腫瘤死亡率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男性顯著高于女性。
從肺癌死亡的年齡趨勢看,35歲以后死亡率隨死者年齡的增加而顯著上升,60歲后肺癌死亡占肺癌總死亡的77.7%。肺癌死亡率存在明顯的性別和城鄉差異,隨著年齡的增加,男性肺癌死亡率逐漸高于女性,且差異越來越明顯。
無論男女,70歲以前農村和城市死亡率差別不大,70歲以后城市高于農村。
淋巴瘤死亡率上升23.6倍
與2000年相比,前10位惡性腫瘤中除胃癌、肝癌、食道癌和白血病外,其余腫瘤粗死亡率均呈上升趨勢。上升幅度最大的為淋巴瘤(上升23.6倍),其次是胰腺癌(上升了99.2%)、結直腸癌(上升了39.6%)、乳腺癌(上升了34.4%)和肺癌(上升31.4%)。
與2000年相比,胃癌、肝癌、白血病和食道癌粗死亡率有所下降(分別下降了1.2%、1.8%、16.3%和7.2%)。
省疾控中心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防治所專家介紹,癌癥死亡率的升高與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密切相關,老年人增多,癌癥患病率和死亡率都隨之升高。如果按照2000年的人口構成標化,大部分癌癥的死亡水平是下降的。同時,癌癥的患病率和死亡率的升高也與醫療水平的提高導致癌癥檢出率增加有關。
據介紹,標化后,胰腺癌和淋巴瘤仍呈上升趨勢,上升幅度最大的為淋巴瘤,其余則呈下降趨勢,下降幅度最大的為白血病,下降了33.6%;其次為胃癌,下降了30.8%;食道癌,下降了30.6%;肝癌,下降了30.1%。
大氣污染被指為主要環境致癌物
有腫瘤專家分析說,肺癌發病的增加與人口老齡化、城市工業化、農村城市化、環境污染化以及生活方式不良化有關。近日,世界衛生組織下屬國際癌癥研究機構發布報告,首次指認大氣污染“對人類致癌”,并視其為普遍和主要的環境致癌物。此外,吸煙也是導致肺癌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報記者 李鋼
我省有19個 死因監測點
1980年,我省在濟南歷下區、青島市北區、煙臺牟平縣和濟寧市郊區啟動了以死因監測為主要內容的疾病監測工作。之后我省多次擴大監測點。2005年底,省衛生廳對我省疾病監測系統再次進行了調整。
目前我省疾病監測系統共有死因監測點19個,其中城市監測點7個:濟南歷下區、青島市北區、青島李滄區、棗莊薛城區、煙臺芝罘區、萊蕪萊城區、濱州濱城區;農村監測點12個:膠南市、沂源縣、蓬萊市、壽光市、高密市、鄒城市、寧陽縣、乳山市、莒南縣、武城縣、高唐縣、定陶縣。分布在全省15個市,總監測人群1284萬,約占全省人群13.4%。 本報記者 李鋼
癌癥和心腦血管 成死亡主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及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以心、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為主的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成為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11年監測結果顯示,惡性腫瘤為我國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占人群總死亡的23.8%,其余前4位死因依次為腦血管疾病(22.9%)、心血管疾病(19.3%)、呼吸系統疾病(13%)和傷害(8.9%),前5位死因共計占總死亡的87.9%。傳染病為第9位死亡原因,僅占總死亡的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