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非遺博覽會展位已基本搭建完畢 每個展位設計都銘刻當地風貌

時報10月8日訊 (記者張衛波)8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布展工作進入第二天,截至17:00,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各展位已基本搭建完畢。9日,布展工作進入最后一天,各類展品將有序“進場”,靜候10日第三屆非遺博覽會的開幕。
在會展中心大門兩側,兩塊巨大的展板甚是顯眼,這兩塊展板內容分別為“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展位示意圖”以及“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參展項目名錄”,上面不光標明了各個展區的大致分布,還詳細標注了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參展內容及具體位置,觀眾要想參觀非遺博覽會,在會場外面就可以“按圖索驥”了。
布展進入了關鍵的第二天,在工作人員努力下,各個展位已基本成型。不同地區的展位設計充分顯示出當地特色。一進入會展中心,上海展區的“石庫門”外形就吸引了記者注意,這種上海特有的建筑樣式體現了“海派文化”風貌。而以當地建筑為造型元素也成為很多代表團的選擇,比如四川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就以當地民居“碉樓”作為設計元素,而閩南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則突出了“土樓”外貌。另外,部分省份在設計展位時突出了其省內少數民族特征,比如黑龍江展區,選用了赫哲族圖騰立柱作為裝飾元素。
位于會展中心二樓的山東各市展區多數已搭建完畢。其中,濱州展區吸引了記者注意。該展區主打“吃文化”,搭建了一個“灶臺”,墻上還貼滿了“酸漿豆腐”、“紙皮包子”的卡通圖畫。博覽會期間,濱城砂鍋豆腐、鍋子餅、喬莊水煎包等特色濱州美食都有望亮相。其實對于“吃貨們”來說,非遺博覽會是個必須要來的地方,除了這些設在會展中心內部的美食,在會展中心外面的中心廣場上,出售甜沫、把子肉等各類食品的展位也都搭建完成,屆時可以讓吃貨們一飽口福。
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作為山東省代表,以紅色、黃色為主色調,選取了“永遠的家園”作為參展主題,展廳周圍懸掛著的各個海報,主要分成“家園·血脈”、“家園·風韻”等板塊,詳細介紹了濰水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在融合傳統農耕文化與海洋漁鹽文化等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
石質名硯、艷麗畫作、高亢的民歌、氣勢磅礴的腰鼓……
“西北風情”添彩非遺博覽會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第三屆非遺博覽會上的西北風情是不容錯過的風景。大西北包含陜西、甘肅、青海三省及寧夏、新疆兩個自治區,這里不僅有雄奇的自然風光,世代居住于此的人民更是文武兼得、多才多藝,留下賀蘭硯、卓尼洮硯、保安族腰刀、錫伯族弓箭、熱貢藝術等諸多非物質文化遺產。
【能文能武】有“神箭手”,還有畫家愛的名硯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對新疆錫伯族的形象描述。錫伯族是原始薩滿文化的遺存,有著悠久的歷史,古時錫伯族村村有箭場,家家有弓箭,視“神箭手”為無尚榮耀。錫伯族還為國家輸送大量射箭運動員,如郭梅珍、汝文、薛海峰等,均在國內外大賽上獲獎。
刀光劍影下,西北人并沒有疏于對文化的追求,他們還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雕刻出頂級的美硯。
產于甘肅卓尼的洮硯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齊名,并稱我國三大石質名硯。洮硯以石色碧綠、呵之可出水珠、發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等特點享譽海內外,歷來為宮廷雅室珍品。而且,其制作過程更是一項艱苦細致的“技術活兒”,從設計到完成所有工序都是一次性的,沒有熟練技術很難雕成一方好硯。此外,寧夏還有賀蘭硯,是用“五寶”之一的賀蘭石雕刻而成,以發墨迅速、不郁結又耐用等特點,深受書法家和畫家喜愛。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這些非遺項目的技藝傳承人都將現場獻藝,讓您不僅有寶可淘,還能親自感受這些歷代流傳的手藝魅力。
【心靈手巧】補衣服也能補出艷麗的畫作
大西北還是藝術的天堂,擁有熱貢藝術、安塞民間繪畫、延川布堆畫、蛋殼畫、麥秸畫、蘆葦畫等非遺項目。
這其中,熱貢藝術頗為著名,它是藏傳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頗具廣泛影響的流派,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據青海非遺保護中心相關人士介紹,熱貢位于青海,在藏語中有“金色谷地”之稱,這里“戶戶有畫師,人人能做畫”,被譽為“藏畫之鄉”。熱貢藝術主要包括熱貢唐卡、熱貢壁畫、熱貢堆繡、熱貢雕塑等。
除了宗教的啟發,西北人民還用身邊常見的物品創作出多姿多彩的藝術。如延川布堆畫就起源于陜西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由婦女們給孩子衣服打補丁演化而來。一些心靈手巧、愛好美觀整潔的婦女,根據洞口大小將補丁剪成適宜裝飾的各種圖形,選擇宜于搭配的各色布料縫綴上去,形成一幅色彩艷麗的畫作,最終這種做法經過不斷自發傳播,演變成延川民間藝術中的珍品。
【多才多藝】民歌、腰鼓,盡顯黃土高坡原生態
“女人們憂愁哭鼻子,男人們憂愁唱曲子”,在陜北,人們的喜、怒、哀、樂都可用民歌來表達,電視節目中常見的陜北民歌實際種類很多,除了最富特色的信天游,還有小調、酒歌、榆林小曲等二十多種。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相關負責人介紹,陜北民歌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土氣、大氣、美氣——土得掉渣、大得雄奇、美得撩人,它既通俗又亮麗,僅用小調小曲就能宣泄出黃鐘大呂之勢。
作家劉成章的一篇《安塞腰鼓》給很多人留下深刻印象。安塞腰鼓擊鼓密集、步伐強悍、陣勢變幻莫測,再加上雄壯的吶喊,盡現男子陽剛之美和黃土高原的熾熱情感。
本屆非遺博覽會上,這些豪放、大氣的陜北風情將跳出電視和書本,來到您面前,還有綏米嗩吶、陜北道情、洛川蹩鼓、陜北說書等諸多非遺項目,呈現原汁原味的黃土高坡。
除了聽歌賞舞,心靈手巧的陜北人民還創造出窯洞營造技藝、丹青彩繪、安塞剪紙等非遺項目。更有趣的是,本屆非遺博覽會還將讓您穿越時空,一感黃帝陵祭典的莊嚴。據了解,祭典活動一般都選在上午9點50分舉行,象征黃帝之位至高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