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從這里入海 | NO.9

  聊城東阿篇(下)

  

▼黃河過聊城

  (手繪/李杰 設計/Momo)

  - 01 -

  中華第一圣藥——何謂阿膠

  黃河過開封后,北蕩幽燕,南下也曾奪江淮,猶如大地氣血混濁、飄蕩與崩漏,直到咸豐年間(公元1855年)在泰山西麓奪濟水入渤海才有了今天長治久安的河道。

  在黃河還沒真正安頓之前,在它還搖擺逡巡在泰山南北廣大的中國東部大平原之前,東阿縣與泰山之間的是濟水,濟水泰山就有了阿膠最初的品質塑造。

  泰山氣脈雄壯而余氣悠長,山嶺一路逶迤到了平陰縣境內化作長堤偉岸,通過西岸東阿的魚山才把濟水與隨后的黃河導入,直流北上。至此,黃河方始安瀾,萬里擺動數千年后最終找到了她的道路與歸宿。

  濟水給了阿下以清澈的底色,注入了阿膠最早的品質與發生。更長遠更渾濁而且世界上最飄蕩善決的黃河也找到了濟水的這段河床,阿膠也有了更重要的使命與角色,阿膠在泰山巍峨與華北大平之間更新迭代而道場愈加廣大。

 

  ▼聊城東阿阿膠城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游圖片庫)

  黃河臨靠了泰山西路,東平湖沉凈過的大汶河——得濟水精脈之水與之匯流,東岸洪范池的清澈山泉隨之注入,此處寓意正是古人所期盼的

  “

  黃河清,圣人出

  泰山之水慨然有澄清天下黃河之志。岱下夫子生,《春秋》大義存焉!(按照傳統五行文化的解讀,黃河東西流,東方如春,西方如秋,故東西河流,正是春秋之路線。)

  山水如此,必有道地物產。阿膠之功效正是補血、潤肺降燥,調理陰虛血熱,如黃河從此不再浮躁、飄蕩矣。

  圣藥之名以圣者,是圣人汶上門前水,是泰山崇高,是古濟水清幽,是黃河萬里加持,乃至華北平原廣大之故也歟?!

  泰山巖巖,山石而成的黃河堤岸最是堅硬倔強。阿膠用黑驢皮,黑驢性情如同稟山巖倔強一般,不遑多讓。河水經過魚山轉向北流,北去之意識前往寒涼之方,河流如同走進夜晚,走進秋冬,冷靜安頓。

  泰山穿越黃河底部到了西岸,就冒出來了東阿縣的魚山、曲山與最下游的艾山,沿黃排開,都在引導與清肅如同大地血脈的黃河之水。

  在這里,萬里黃河突然如女子般溫柔,泰山岸堤更顯男子般堅強沉穩。

  最冷靜的顏色是黑色,東阿一帶的烏頭驢就是黑的。最清冽的水是井泉之水,頂級阿膠必用井水。最黑的是子夜,半夜12點前后是一天中人體氣血最靜謐時候,最冷靜的節氣是冬至日,制膠最佳時刻就選擇此日此時取水。

  ▼聊城江北水城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游圖片庫)

  又,皮膚是人體的鎧甲,保護身體不散漫,不被外來燥熱之氣灼傷。皮膚有毛孔,又是肺氣的外掛系統,驢子的倔強,驢皮更是堅定地圍護自家血氣不至輕易外泄。東高西低的東阿地形,也表示五行屬金的氣場,是夜色的開啟,中醫的五行學說以為,這種地方肺金之氣旺盛,此處取藥,最易收斂氣血,肅降肺之燥熱。

  黑驢、驢皮、子夜、井泉、東高地勢、冬至制膠、河水向北、山水緊密……每一味中醫藥皆有適于它生長的道場(地),阿膠絕不僅是膠原蛋白而已,因為它擁有的不止是靜態的物理成分,還有它的生活世界,它見識的山川風度,它擁有的天地胸襟。

  阿地山水,正引來萬物一一在場。

  黃河出秦嶺離太行,大別之后,孤單凄惶……一切關于道路、方向與歸屬,都成了問題。

  山水在中游時,三晉盆地與關中本就是膠合的,今阿下又相逢,天地再現勝景,求至情至性。水土二元不斷摸索,歷經各種沖突磨難,長途跋涉后,泰岳擁抱了黃河,更廣大的平原遇見了昆侖氣象的高山,家國同構[編者注:是宗法制的顯著特征,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一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父權家長制,體現了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的融合。區別于現代意義上的國家,凸顯早期國家的特征。]的制度在此宣化,人間夫妻正應此琴瑟和鳴,這邊魚山聽懂了梵唄,對岸胡莊(平陰縣城南8公里的胡莊村)也安撫了歐洲的教堂(胡莊天主教堂,全國三大天主教圣地之一)。

  試探徘徊在魚山門前,阿下之水今能曲否?沉潛的山石依然硬朗,一同穿越的泉繼續清澈(東阿地下有聊城市最好的水)。

  濟水與河水,飛天者落淵,晝燥者夜潛,顯于外的退藏于密,一切的一切無為而無不為,隱于山陰而智慧深沉,外感內應而陰陽遂通,結珠胎、聚丹田,在天地之間最的真相里,萬物入場,固本培元,舒緩澄明。

  阿膠之謂圣藥,志存乎泰山之有阿 ,情系乎大河之有曲。

  

- 02 -

  漁山梵唄——曹植發明的佛教音樂

  

// 曹植在魚山 //

  魚山(坐落于東阿縣城西南20公里處的黃河北岸。屬泰山西來余脈。海拔82.1米,占地80余公頃。相傳,因其形似甲魚,或曰古建魚姑廟于山頂,故名魚山)很小,幾十米高,幾十公頃占地,形單影只。

  有的事物之所以很小,一定見識了太大的場景。

  魚山的視界就是這樣的,傳法脈于泰山而過河自作門戶,千里萬里的濟水與黃河,都在腳下熨帖馴服,整個華北平原也都在它的橫臥與引領之下。在它身邊,華夏道統中的最強地理文化符號隊列,黃河、泰山、中原,以及四瀆之一的濟水,無不輻輳而至,集聚身邊。看取寰區(寰區,天下;人世間)之內,惟待魚山開壇訓講,有此大會。

  魚山,天地之間一大界也。臨深志清,拾階意遠,初視嘆其孤勇,再看似有不可測者。

  最不可測的人物是曹植[編者注:(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是曹操與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為陳王,去世后謚號“思”,因此又稱陳思王。曹植是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作為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與集大成者],是曹植真正發現了魚山。這個真正提高過華夏文言水準的一等一的人物,以“上仙之氣”,登臨了這不系之舟——魚山,是真名士自能辟出并顯豁著真正的天地視界,魚山著了盛裝,“天下名邑”名士居,從此千古辭采風流。

  ▼聊城魚山曹植風景區

  (圖片來源/聊城日報)

  曹植本屬于站立在泰山正前方的人,游洙泗之濱,作鄒魯之士,要不就在千年神都邊上看洛神翩若驚鴻,又時或學作“白馬飾金羈,連翩西北馳”(出自曹植《白馬篇》)。可是到了公元229年,文藝夢、君王夢都做完了,也好反思了,曹植被做了東阿的王,來到了魚山。

  魚山與魚山上的自己真是太小了,東南泰岱余氣嶺岡都顯得過于高大,脈脈濟水所間隔的是可望不可即的廟堂,依舊冷峻,汶上之風起,也跟魚山上的衣袂毫無關系。曹植被疏遠了,跟魚山一樣都貌似被崇高偉岸疏遠了,被權勢與各種光鮮狠狠地出清了。

  曹植一路遭貶,東阿幾成盡頭,政治的,性情的,乃至生命的。但天才還是天才,即使他失敗到了絕望得都要徹底放棄自己的時候,依然能在不經意間進行經典原創,開宗立派,讓世間無數所謂才子們永難企及。曹植的魚山,是曹植的,魚山是對天地之心的心領神會,是對深淵的凝視,是宇宙意識的喚醒,在魏晉那個衰世末季里,玄遠清談而風度自詡的后生晚輩誰讀得懂魚山?魚山之會,惟子建堪往。

  曹植的魚山,首創梵唄。

  梵,圣潔也。唄,吟誦也。魚山梵唄,就是在魚山上,才有了真正的佛家吟誦經傳之韻律,入般若深處,顯法相莊嚴。

  ◆ 陳思王曹植,深愛聲律,既通般遮之瑞響[編者注:古印度神話中的樂神之一,后被釋迦牟尼教化而成為專司音樂的護法神。他為佛陀彈奏歌唱的曲調以及所彈奏的音樂被稱為“般遮瑞響”],又感魚山之神制,于是刪治瑞應本起,以為學者之宗。——梁《高僧傳》

  ◆ 陳思王登魚山,聞巖岫(山洞)誦經,清婉道亮,遠俗流響,遂擬其聲,而制梵唄。——《法華玄贊》

  ◆ 嘗游魚山,忽聞空中梵天之響,清雅哀婉,其聲動心,獨聽良久,而侍御皆聞。植深感神理,彌寤法應,乃摹其聲節,寫為梵唄。——《法苑珠林》

  什么是詩仙詞宗,什么是才高八斗?曹植就是。

 

 // 聲音在哪兒 //

  魚山有大觀,更是聲聞氣息的世界。

  中國地理大勢,西北高而東南開敞,江河一路東南流遠,大地向陽綿遠,成就了一個廣袤的視覺世界,春生夏長里,草木蕃,萬物作。這是一望便知的神而明之,言說讓位于形體粲然,抽象的音樂只能陪侍。

  東南泰山之勢高起,意欲遮日月之光,江河至魚山而折北,地勢深深地陷落在西北向度的夜晚之中。這里不是宣傳教化的堂皇之地,但也避開了太多的東南的喧囂浮夸,這才是曹植的那個安頓、孤寂與沉潛著的魚山世界。

  夜晚是聲音的主場,是耳朵的世界,萬物沉潛里惟聲音獨大,那是專屬于精靈的時刻,是神仙跡履。日無光,星月幽,色相隱退時,言說正式登場,音樂才真正響起。長夜無聲,孤獨最將難息,在深冬,深夜又或曠野,音樂是靈魂的獨舞。

  日既出矣,爝火熄,聲聞宜有所當止。

  東南高,西北低,天生就是發聲之地,就是音樂的屬性。沒有了東南的烈日灼心,夕陽落處的魚山自迎星月,梵音洞里自在精靈。泰山有日出,大河之曲的魚山最像是一輪新月,還有沿河的苫山、曲山、艾山等等,一地星辰灑落。夜月無聲,梵唄即將聲震魚山。

  一路向西,梵音洞中有諦聽。

  曹植開始研究儒家經典,鄙視那個篡漢自立的二哥(指王莽),在泰山之陰,在孔孟之側,在大觀反而更適以冥想之地的魚山,他想從更深處探索家國的底層邏輯。在魚山轉身向西望去,是平原,是魚山整體生態鏈條里最為低調的一環,這個真正生生不息卻大象無形的天下真相,長時間被置于荒野,寂寞無聞。

  曹植從熱鬧中退卻了,退回了屬于自己的道場——魚山,這里也顯示了其才華的另一個維度。盡管他的語言天賦實在太高了,但魚山卻是自己的內心尺度,卻可以不立文字。天才自有才華橫溢旁生處。在魚山這個家國天下的視野里,曹植以儒讀佛而信手拈花,中國佛教音樂就誕生了,梵音一起,妄念頓消。

  魚山一會,千古解心,偉大的靈魂從此再也沒有失去過它的廟宇。

  

▼聊城《撒網捕晚》

  (圖片來源/蔣志紅)

  作者 | 辛 齊

  監制 | 藍 色

  設計 | Momo 排版 | 冬 青

  出品 |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旅游推廣中心×新浪山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