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辛 齊
監制 | 藍 色
設計 | 倫 倫 排版 |沛 沛
出品 |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旅游推廣中心×新浪山東
黃河從這里入海|NO.12
濟南長清篇
▼黃河過長清
(手繪/李杰 設計/Momo)

- 01 -
山水性靈,自在長清

CHANGQING COUNTY
在平陰境內,黃河剛轉向進入被泰山余脈“鎖定”區段,還沒出“阿”,至長清了河面就開始展寬了。長清沿河不再是山阿,而是有了自東南而落一道道的山川,生出漸漸開闊的沿河平原,在西北方向溪流緩緩入河。山水揖讓,各自舒展,也彼此清晰。
▼濟南市長清黃河大橋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文化和旅游圖片庫)

泰山主峰從西北方發出正脈,一路光明磊落,層次分明,主干部分都落在了長清境內,構筑了長清的基本地理形勢。泰山主要脈氣的西北方落在長清,遇見了大河而止,這在古人星象解讀看來,必有所示。西北在天如室、壁(28星宿),室主宮殿、房舍,壁主城墻、墻壁。也就是說按照古人天人意象的理解,這個方位容易出現這類人文景觀,而事實上,無論有意無意(多屬無意,意在自然物態與社會生活訴求),長清在歷史上就筑起了非常非常有名的墻體與宮殿。
例如:
?1、靈巖寺是全球首座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佛教寺廟。唐代就是全國四大古剎之首,宮觀也。乾隆多次駐蹕,武則天與李治必須先在此禮佛而后登泰山。泰山之廟宇,于此為尊。
?2、作為長清的最偉大的墻體,齊長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長城,是“世界壁壘之父”,長清段的遺址也最多最有氣勢。著名的孟姜女哭長城故事原發地也在齊長城。
?3、五峰山最牛的地方之一就有敕建的皇宮門牌坊,與皇宮規格一樣,這在天下道教圣地中是絕無僅有的。金元時期五峰山就成為長江以北最主要的道教圣地之一。
?4、峰云觀,坐落于長清孝里大峰山,始建于漢朝,已有2000多年歷史,是濟南最大的道教名觀,也是中國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的道觀之一。
?5、周代,長清境內有古盧國都城,盧國國君后裔-韓國前總統盧泰愚等曾來到長清盧莊村祭祖。
?6、孝堂山有郭氏墓石祠,是東漢年間有孝子在墓冢前建設的石構祠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房屋建筑。祠內雕滿畫像,堪稱漢代石畫精品,頗有藝術與歷史價值。
當然,長清除了山水秀美,利于參玄悟道,也有帝王行宮與封禪祭祀之外,由于其地處泰山黃河之間,有山河之險,有南北山間要道,歷代為重要商道與戰略要地,自然這才是長城、宮觀與賢良產生的原因了。
王權神權不在的時代,長清的建設也有新篇章,繼續它的不俗表現。
濟南國際園博園是第七屆國際園林花卉博覽會的會址,也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園博園,位于長清湖景區。
長清區的雙泉油菜花海,有近2萬畝的油菜種植,是濟南規模最大的油菜花海。
崮云湖國際高爾夫俱樂部由山東黃金集團投資興建,是濟南市唯一符合美國USGA標準的18洞山地球場,五峰山、崮云湖等山水完美融入其中。
小清河國家濕地公園是江北最大的國家級濕地公園,也是濟南規模最大的旅游景區,水域遠大于大明湖,為濟南之腎,與槐蔭區共有。
▼濟南市長清齊長城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

平陰山水緊密,元神初度,所產至精至微。長清山水欲張,精魄正盛,道地物產多且發用犀利。
長清區饅頭山產木魚石,學名“太一余糧”,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礦石,其產地主要限于泰山山脈西側,有超高的觀賞與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性平無毒,定六腑,鎮五臟,久服有強力、耐寒暑、耐饑、輕身、延年不老之神奇療效。
著名的馬山鎮有栝樓、丹參、金銀花、野菊花,以及張夏鎮玉杏,靈巖御菊等皆是降燥良藥,就像長清山水一樣,最適合陰虛血熱之人,來此可去浮躁之氣。
長清的名勝、物產與神奇還有很多,雖不可幻想奇跡,卻可以欣喜地接受著奇跡,因為在泰山腳下,黃河岸邊,有可以信賴的長清。
山水剛剛放開,長清就有不凡,來的都是牛人,不拜帝王拜神仙,不愛富貴愛山水。宮觀城墻標注著的山水性靈文化,才是長清最大的財富。
- 02 -
山水長清,自在靈巖

CHANGQING COUNTY
泰山細分有12脈,靈巖山得其一,其四壁如削,山頂平整,聳峙而端莊,如印符玉璽,所以也叫方山、玉符山,當下立定的就是靈巖寺。
靈巖寺始建于東晉,唐宋時聲名最隆,為天下四大名剎之首,明代猶禮贊為
"
游泰山而不游靈巖不成游也
清代,泰山一帶興起道教,有碧霞元君(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女神)“統攝岳府神兵,照察人間善惡”,也叫泰山奶奶能“庇佑眾生,靈應九州”,靈巖曲高和寡,日見式微。
靈巖寺佛事在唐宋流行是很正常的歷史事件。靈巖寺初以禪宗為主,而禪宗的流行是唐宋科舉制度與社會富足的同構同步產物。科舉讓底層可以分有一定的政治權利,社會制度解構了門閥統治。禪宗的人人皆能成佛,手頭上生活中處處都是道場,也是文化權利的下沉與普及。
靈巖寺建有辟支塔,在國內并不多見,而辟支佛是自學成才,未聞說過佛門傳法而是憑悟性獨修也能與我佛心領神會,自然契合。這也是自我崛起,是大眾的自信,是佛教與文化開放的自信。
靈巖寺承泰山之脈正大,獨處山陰幽僻,正是清凈自修而未失根本之地,自我證悟,不假他處。長江以北本不流行飲茶,靈巖寺內在唐代就有禪茶一味的功夫清凈涵詠,很快影響到了周邊,漸漸普及了北方的茶文化。喝茶參禪都是生活日常,造作不得,佛性本閑適,自修自在。(今天長清也產有機茶,濟南市有北方最大的茶葉市場,本源在靈巖寺中。)
方山巍峨,辟支挺俊,坐北朝南,法相莊嚴,但是坐下并不開敞寬廣,一出山門惟有西向可通,溪流無聲,小徑促狹且長。靈巖寺獨向星月,但聞梵唄,萬籟皆寂。再看靈巖寺,又生出了清峻孤傲,也許聲名不著,無法融入熱鬧,辟支佛才是辟支佛吧?太熱鬧的寺廟,總讓人毫無著落,內心冷清。
但靈巖寺內,在真正的靈巖內里,巖幽壁峭中卻裝下了十方神佛,大殿里又有塑像千尊,見我佛也有此莫大陣仗。近觀辟支塔,仿若有經卷自高,有覺聞之聲隆,猶駐錫之超卓,在寺外,只能喚作地標性建筑了。院中石多通竅,雖然涌泉飛瀑很多,但多數藏機于內,外人不見。塔林自北魏而立樹,代代大德森嚴,比少林寺的規模更大。又有四十尊羅漢塑像傳神,詩人賀敬之[編者注:中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今棗莊市)人]說得最好,“傳神何妨真畫神,神來之筆為寫人。靈巖四十羅漢像,個個喚起可談心”,傳神處,正也是禪宗傳法,率性當下,才是直指人心。
▼濟南市靈巖寺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

千佛之寺,不落門戶。靈巖寺的另一個特點就是三宗并立,世間僧廟少有。禪宗之外,更有凈土、密宗相與交融。禪宗自在圓融即性即佛,凈土專注持信接無上愿力,密宗行氣而開明凈智慧,三家如如三才,掘井泉而振林木,攀蒼巖而游白云之上,亦然是辟支佛在靈巖獨有見聞,千佛殿中各有心領神會。
當乾隆武則天們不來了,玄奘也不在這里講經了,當少了權貴,少了頂流之時,靈巖寺就開始了時代的正常落寞。現在呢,關于靈巖寺最多還是那句“曾經是四大名剎之首”,現在熱鬧的是山外的路,通往京師的高速高鐵往來如織,人來人往里靈巖寺只落得一個非遺,一個路牌,標注而已,可一閃即過。
文化開始強勢,靈巖寺就成了向往,自我崛起,獨處無憂。文化失去了原創時,拜佛抽簽也得去個市井熱鬧處,靈巖寺清流依舊,也日見清冷。
想起了顏回說夫子的一段話,得轉給遺世了很久的辟支古塔,轉給靈巖寺: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見君子!
夫子在泰山前,辟支佛隱泰山后,容不容,兩位好像都沒怎么在乎過。夫子之道,千年弦歌不絕。山水長清,自在靈巖之上。
- 03 -
五峰山,道法自然

CHANGQING COUNTY
五峰山與靈巖山,一東一西,各引泰山一條脈路,形態迥異。靈巖一脈氣勢非凡,力大而險峻,然后幽隱于自家谷底,一個轉身側出而自成一體。五峰山前,看似群山開枝散葉,各自奔走,實際上同氣連枝,散而復收,盡在五峰山的自家羅城之內。
長清有佛有道,都是修煉,但道的本土性,讓五峰山很快成了道家的不二選擇。
中國自古有祖先、自然崇拜,所以最重祭祀。自家祭祀祖先有祠堂,有墓地,公祭可以有黃帝陵,可以有孔廟,帝王去天壇地壇,還可以封禪泰山。對于自然山川性靈的祭祀供奉就主要交給了道教,對個體自身的性命探索,也交給了道教。
傳統里,天地自然與祖宗的神格是一樣的,只不過演化出來的道士對“生命自身”,對生命與自然有著更精細內在的研究與偏好。道士們修習的終究都是性命之學,供奉的都是萬物之靈,追問的都是自然與我,建立的我與各種生命超能的關系。道之為教與普通人的倫理之教,都是道法自然,都是主客一體,天人合一,各有分工,只不過道教在生命自身的問題上,遠比一般人專業多了。
五峰山在很早就有了“方士”,不但有性命之修,還有家國之問,在先秦時就有道教的前世修為。《史記·封禪書》有載,泰山、五峰山一帶方士甚多,其信仰為老子和黃帝,出現了歷史上的黃老學說派。很多學派與文章,不只是在稷下學宮,在官學,而是在山林,在它的“場”內,身土不二,言說在場。
五峰山道觀始于金元時期,盛極于明代萬歷年間,為全真教圣地,也是當時北方最神圣的道教圣地——敕令修建了皇宮門,絕無僅有。
▼濟南市五峰山
(圖片來源:好客山東網)

明初,朱元璋只重江南的道家正一派,也就是符箓派(又稱符水道教,是對道教中以符咒等方術治病驅鬼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不但是因為他們曾經為朱元璋是真命天子做過背書,而且正一教出家不離家,是謂“火道人”,對于家國一體的帝王來說,這樣最有利于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當過了明初經濟的困難與意識形態的緊張時期,對比更多是停留在底層社會的正一教,性命雙修、兼念蒼生且清規嚴厲的全真教就顯得高大上了許多。萬歷帝為供奉生母,就選擇了全真教圣地的五峰山,重整宮觀,大修山林。
五峰山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的道教場景,五峰內百脈朝宗,舉目望而萬物皆備于我。人在其中,只見東南上天門之水處處敞開,水去時只留西北一處玄關,緊密關攔,精氣貫注于堂前而不泄,眾山一一來歸,無不馴服。
"
收山收水,盡為我用。
五峰山融結渾然,便是泰黃間一個丹田、子宮、胚芽,沙河牽動,泰黃有大交媾。
古人發現這一點太簡單,在那個物我體貼的時代。不但觀內修身養性,道術非凡,而且周邊還有許多侯王的墓地也在此安放,有萬歷皇帝圣母供奉也上了五峰山,全真教命名的洞真觀也不只是尋常的道家習慣性措辭,而是嚴格的因“地”設名,基于對五峰山的明確體認與尊奉。七真之一劉長生于公元1187年特派其弟子崔真靜來五峰山做道觀主持,通貫三教,洞曉大義,精通醫術,聲名大振,五峰山洞真觀被朝廷敕封為護國神虛宮。當時的五峰山已被列為全國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九位。
對比靈巖寺的清幽孤傲,五峰山則氣聚四方,一團和合之氣。山水層層貫通緊密,內里一氣混元,誠歸根復命之地。其放也,承泰山法脈,通九曲黃河之氣,又非尋常山清水秀所能比擬。
下期預告:
“黃河從這里入海”專欄NO.13 | 濟南市槐蔭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