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倉   庚

監制 | 藍   色

設計 | 倫倫  排版 | Jodie

出品 |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旅游推廣中心×新浪山東 

黃河從這里入海 | NO.16 濟南濟陽篇(下) 

▼黃河過濟南(手繪/李杰 設計/Momo)黃河過濟南(手繪/李杰 設計/Momo)

01 -

聞韶臺

相傳孔子來濟陽而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并在此講學,于是后人建聞韶臺以紀之,位于今天濟陽縣曲堤鎮。聞韶臺曾經為濟陽八景之首,濟陽也因此被稱為聞韶圣地。

曲堤鎮又稱“聞韶古鎮”(圖片來源/濟陽發布官博)曲堤鎮又稱“聞韶古鎮”(圖片來源/濟陽發布官博)

韶樂為舜帝時創作的一種集詩、樂、舞為一體的綜合古典藝術,為歷代之國樂。孔子推崇以禮樂治天下,“禮以別之,樂以和之”,重視把社會倫理秩序的建設訴諸于情感的藝術表達,也就非常推崇樂這種“文教”感化的作用。

孔子重仁,認為仁是每個人內心所固有的情感與支配力量,文化藝術的感染能力本就是對內在情感的召喚與激發,所以重“樂”以行仁是有其內在邏輯一致性的。孔子以為舜帝的《韶》樂達到了至善至美的情感藝術境界,聞之,贊為

"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

儒家看到了農耕生態文明中天人和合的內在本質,和而不同所以成太和,差序之中有更好的協調與平衡,有系統整體的穩布努米哦,怕。‘定發展,而濟陽一直是農業發達地區,對于儒家文化的感知與認同是十分強烈的。無論黃河如何泛濫,無論社會如何動蕩,人們必須變得剛毅勇敢,但仁義之道的重視也最能為之提供凝聚力,因為生活的世界是農耕的,也就是內生發展的,休戚與共,同心同德。

聞韶臺建設在東南沿河地帶,八、九點鐘的陽光照耀而來,也如一年中正春夏蔥郁,龍蛇起而草木盛,萬物清明。河濱的聞韶臺上,最宜舒目遠眺,望泰岱以仰圣賢,俯清流而惜韶光,人必思奮進。

黃河大堤下(攝影/張紹光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黃河大堤下(攝影/張紹光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

聞韶臺立在河邊,與對岸的章丘的長白山也構筑了下游的大河鎖鑰,契合了民間寶塔鎮河妖的防治水患的訴求,而圣人精神就成了守衛家園的堤岸,為真正的寶塔。曲堤名字也最是應景,大河一曲即是韶樂得聞,堤岸伴著高臺,即是城墻與文峰并起。這里的高臺,就像鼓子秧歌里的華麗傘蓋在引領方陣,更像是里面的大鼓一樣,經傳之音起,似乎雷霆之動。

濟水之陽,聞韶臺這里最有視野,也最有生機與豪情。聞韶臺不僅僅是符號與儀式,除了歷代臺頂上修筑的大成殿、文昌閣、魁星樓,臺下還有一座聞韶書院,也是濟陽的第一座學府。元末明初之時,聞韶臺下已有講學之風,清代康熙年間重修聞韶臺時,書院規模和設施進一步擴大,成為官方建制的書院。

據地方文獻記載,漢唐時代就有聞韶臺,宋金以后又進行過九次大的修葺,遠較其他類似聞韶臺一樣的建設為盛大與著名,所以濟陽才是真正的聞韶圣地,不僅僅是修造,也不僅僅是圣人曾經來過,而是這里的文脈代代延續,世風代代優良。

舜作《韶》音,陶于此大河之濱。大禹也曾經在此治水,不畏徒駭。濟水之陽,復得見夫子聞韶。

當黃河不再泛濫,歷史已經繞過一段悲苦與荒涼,曾經的所謂落后的觀念與習俗,也許正在成為這個時代最稀缺的精神財富。

今天的起步與先行發展,依然離不開聞韶臺的文化支撐,舍此則無以為齊魯,無以為濟陽,將無所處乎濟水之陽。

▼濟陽黃河大橋日出(攝影/劉桂銀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濟陽黃河大橋日出(攝影/劉桂銀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

02 -

徒河黑豬

本土黑豬在繁殖能力、抗逆性與易于飼養方面都優于引進的歐美白豬,在關乎美食方面相關的指標對比上,像體脂率、肌內脂肪與纖維細膩程度等方面更是完勝之。

但是從引入歐美的各種生長期更短、瘦肉率更低的白豬開始,短短三四十年的光景,中國本土黑豬就面臨著滅種的危險。我們正在經歷的也許不只是一場生態的災難,甚至還可能是一次文化的危機。

徒河黑豬就是在這種危機意識中,在濟陽徒駭河——這個黃河故道重新出發,在歷經十數年的保種育種發展之后,成為了中國黑豬的典型代表。

"黑豬為六畜之首”

黑豬一直是我們這個民族最重要的肉食與美食來源,甚至還是祭祀中的三牲之首,扮演者重要的文化角色。

對比其他主要的肉食動物來說,黑豬不僅僅是數量最大與綜合的最佳美味的提供者,在更內在與本質的層面上,也無有可替代者,徒河黑豬正是地道特色產物,利于揭示黑豬的種種內容層面。

滋陰降燥,徒河比較“黑”

豬肉偏寒,利于滋補腎陰,降低人體燥氣。滋陰即固本,即重在維系人的肉身存在為主,是利于“體制”,而不是發揮外在功用。這就好比你用手機打電話,但你首先得擁有手機本身,同樣你要思考,你要抒發情感,那你首先得確保你能有一個身體,能有所承載。

陰成形,穩定壓倒一切,活著才是硬道理,再了不起的精神世界也必須有物質的肉身支撐,也必須回歸肉身才不至于玄虛空洞。中華文明幾千年延續下來,薪火不絕,首先在于對固本培元的重視,對生命本身的敬畏,而不是奢談什么抽象的原則與純粹精神。

就人體而言,陰就是腎陰、腎精。精善藏,神則安,不傷元氣才能活得更長久。扎下深根,才能枝繁葉茂,傳承悠久才是有底蘊,有根基。內在,厚實、固守,是豬的生命屬性,也是我們的文化屬性。

黑豬是黑色的,陰之至也。

豬多是黑白二色,都是素色,最基本的底色,談不上色彩,而黑豬擁有的是夜晚、背后、神秘的顏色外觀與粗糙的表皮,遮蔽、掩護與固守著內在肉身的鮮紅與活力。藏得深,密閉得住,所以黑豬看上去就是最有底氣,從來都是心寬體胖,步履從容的。

駭河霞光(攝影/范繼國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駭河霞光(攝影/范繼國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

徒河即徒駭河,這個名字不但描述了古代兩岸有野豬出沒,更有著驚濤駭浪,都讓人恐慌不已,為大禹治水工程中最難馴服的九河之首。駭是馬受驚了,如同被亥豬驚著了,也引申為被黑夜、黑咕隆咚、深不可測的深夜一樣的存在驚嚇住了。徒駭河的野豬,馴化了,就叫了徒河黑豬。

豬,古稱豕,通于亥。亥月還表示一年當中的陰歷十月,萬物入冬而藏,糧食歸庫,農業的生命能量已經有了深沉充足的儲備,如人富貴,身有骨骼強壯,精氣滿滿了。亥時是夜里9點到11點,也是一天中的至暗時刻,萬物寂靜,不許嘚瑟,惟宜內斂篤定。冬天或者黑夜,宜驚恐,宜內里充實沉靜。亥的本義是黑豬,而黑豬卻成了這個民族最重要的文化原型,事關根本,茲事“體”大,例如孩子、核心、深刻等語匯。

哪里的黑豬更容易“黑”?顯然要符合豬的生活環境,那就是灌木叢或者低濕草地的河流岸邊,低洼卑濕,非陽燥之地。如果放大地形為地勢,處于高大的泰、沂山北面的這一段徒駭河兩岸附近,自然更“陰”,更“黑”了。

這里不但是山陰、河邊陰濕,而且在幾千年前還盛產過黑陶,比黑豬還黑。

固本培元,得有接地氣的生存

豬除了皮糙肉厚耐寒耐饑以及食材取用雜多,所以分布地區廣泛,成為人類重要的肉食動物之外,它還有一個長鼻子,能隔空嗅到1600米之內的氣味,也能察覺到地下30公分的食物氣味,并埋頭把它拱出來。即使在看上去營養非常貧乏的地方,依然不耽誤它遍搜周邊食物,依舊能夠持續增肥增重。加上生殖能力的強大,豬不叫“堅強”,其他肉食動物就更沒什么資格叫了。

豬的頸椎是直的,加上皮糙肉厚,加上長而堅挺的鼻子與發達嗅覺,使得這種天生就接地氣的生存能力與方式像極了“頭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卑微堅定,數量眾多,立足根本,成了物種生存的擔當。

豬還有一對大耳朵,聽力也很發達,唯獨視覺不夠好,這也使得它擁有更強大的體貼體察能力,暗夜一樣的世界里,色彩光鮮者的偽飾脫落殆盡,生命的真相一一袒露出來,真實而不妄。

徒河黑豬(圖片來源/網絡)徒河黑豬(圖片來源/網絡)

黃河千萬年里不斷地沖積、覆蓋,泰山腳下最是激蕩而層壘不絕,徒河黑豬與山陰之民,就在這厚重的泥土里獲得了一層又一層生命的積淀與再生的素材。大地物語,舜帝韶音,都在黑夜里深邃似乎空寂無邊,都在泥土里而大象覓之無形,只有俯下身軀,貼近腳下的大本大源,才能得而聞,默而察,塑我性靈,養我命身。

黑發出的智慧之光,黑豬當仁不讓

除了上面說的核心核、徒駭的駭、孩子的亥等字,都因為亥豬而立義,揭示了根本,從而也指向了聰明、智慧的含義,像該、賅、荄等依然是基于根本的含義發揮。所謂智慧,就是抓住事物的內在本質,掌握其根本規律,不必向外追逐(逐,豕之狂奔),盲目亂動。

科學研究表明,豬的智商碾壓狗貓牛羊等家畜,美國的一個研究曾把人類發現的上百萬多種動物進行了智商排名,豬位列前十。其中,豬的嗅覺功能在很多指標上都超過了狗。豬也能很輕易地分辨出什么東西有毒無毒,除非人類給它下毒,它從不會做出錯誤判斷。另外豬還有著非凡的空間分辨能力,并且記憶力超強。豬能自動遵循地球磁場的方向,躺下就是南北。等等,不一而足。

智者謀于內而不榮其外,甚至貌似丑陋、粗糙與黑暗的豬,最善藏拙。

家這個字,說的是人類開始定居,有了以豬為代表的馴養物種,而宀下面豕即亥即豬的含義,也漸漸就不是寫實,而是表達了對于家、生命的基本理解:富足長久、根基牢固、身體健康、子嗣繁盛等等。

徒河黑豬,在林中放養,還被訓練以奔跑等各種體育鍛煉,以適當消除一些野性與過多脂肪,變得更富于營養與美食口感。還有更多的不斷研發的豬性化養殖技術,都獲得了非常好的市場反饋,徒河黑豬現在已經成了中華土豬的品牌典范,已經獲得了國家農產品地理認證。

注重傳承,致力于傳統飲食文化的發掘,本就是濟陽這個農耕種養之地的稟賦所系,能為產業與社會發展提供根脈原生處的保證,不逐一時之利,不盲目跟風,何嘗不是一種大智大勇的行為。

濟陽黃河公園晨韻(攝影/齊志國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濟陽黃河公園晨韻(攝影/齊志國 圖片來源/濟陽市政府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