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倉 庚
監制 | 藍 色
設計 | 倫倫 排版 | JODIE
出品 |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山東省旅游推廣中心×新浪山東
黃河從這里入海 | NO.28 東營利津篇
- 01 -
東津古渡,百魚之鄉

黃河過博興而東北流,有利津抱河而行。
商周之時,境內只有西南黃河入境處有一些古陸地,春秋時被稱為“渠展之鹽”,有了魚鹽開發。到東漢時,黃河經濱州一帶入海,黃河泥沙推進,利津大半陸地生成,三角洲初具規模。
于是,隋代設下城邑,名永利鎮,唐宋因之。河之永也,有魚鹽耕植之利,生民日蕃。
金代設縣,因邑有東津碼頭,故稱為“利津”。休養日久,交通商業也有了發展,疆域穩定下來,躍遷為縣。
利津因黃河沖積而出,因要津而興,所以“利津內控黃河,外鎖海運要津”,逐漸形成水陸碼頭與商貿重鎮,史稱“小天津”。城東南不遠處 汀羅鎮前關村有鐵門關遺址。鐵門關是明清兩代繁華的水旱碼頭和鹽運要地,幾百年前曾馳名省內外。
明中期,永阜場、豐國場是有名的大鹽場,外運要地鐵門關就成了繁華的水旱碼頭,每天有數百艘船只來往于此。日本、英國、朝鮮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商船也開始到鐵門關。
清末,鐵門關屢遭黃河水淹,地上建筑物逐漸被淤沒,海上交通斷絕,豐國、永阜鹽場也逐漸地不產鹽了,鐵門關從此進入了三角洲腹地發展時代。
黃河給入海口帶來了大量泥沙,也帶了許多水產。除了黃河鱽魚以外,黃河口毛蟹、梭子蟹、梭魚等也是當地著名的特產。毛蟹就是大閘蟹,又名河蟹、清水蟹,學名中華絨整蟹。毛蟹是我國蟹類中產量最多的淡水蟹,以其營養豐富、味道鮮美及一定的藥用價值而深受大眾青睞。

有了河海交匯,就有生命在融合,黃河刀魚就是最為積極的演化者。
一到農歷三月中旬,成群結隊的鱽魚,陸續由黃河入海口處游進黃河。隨后,它們逆流而上,經東營、濱州、淄博、濟南等地,游到東平湖產卵、孵化。等卵孵化為幼魚后,又順著黃河回到入海口,在渤海里生長、越冬。民諺有云:“麥梢黃,鱽魚長。”春季捕鱽魚最是紅火。
鱽魚經過洄游往返,兩三年才能長成大魚。鱽魚在洄游途中攝食較少,體力消耗卻很大,所以在入海口處補充食物準備出發時才最肥。

縣域多為退海之地,惟有東北方向尚有刁口鄉一塊飛地,濱海,稱飛雁灘。
刁口,命名了舊黃河的入海處,陸地斜出,欲飲東海。
飛雁灘位于黃河三角洲自然保護區境內,故道落日,蘆葦萬畝,沉魚落雁。這里還是東北亞內陸和環西太平洋鳥類遷徙的重要中轉站、越冬棲息地和繁殖地。對環境和食物特別挑剔的東方白鸛飛來一住就是8年;這里是我國丹頂鶴越冬的北界,也是世界稀有鳥類黑嘴鷗的重要繁殖地。每年十一月份,來這里越冬的候鳥達400萬只。
在這里,丹頂鶴、白枕鶴、灰鶴翩翩起舞,天鵝、雁鴨、鴛鴦飛翔嬉戲,金雕、大鴇、鷂鷹空中盤旋,陸海相逢,萬物原生。

黃河之流遠,發昆侖洪鈞之力,助中原農耕鼎盛,佑我中華。待河海剎那相逢,又重整山河,建陸海再造之功,見海河有生生之利,萬物津養。
天下非我有,非我用,乃眾生之場,此是黃河入海情意,利津之處。
- 02 -
鳳凰城:百鳥朝鳳,于彼朝陽

利津古城是個鳳凰城。
筑鳳凰城,前人有一個造物神功般的宏大視域:
東瀛仙島,神鳥鳳凰,翔于海天,行數日,欲息于岸, 前腳落于地,后腳落于海,落海之處遂成沃土,是為利津地。
乾隆三十三年,知縣程士范召集周邊數縣能工巧匠,重修利津縣城,三載乃成。新城環繞七里十八步,規模為近代渤海諸縣之首。城北靠高家村,南接官莊村,西擁侯王村,東依滔滔黃河;城內,以大隅首為中心,東、西、南、北正向輻射四條大街,分別命名為進賢街、太平街、慕義街、永安街;環城的青磚高墻峻挺,觀讕門、朝京門、迎熏門、鎮海門四座城門威座于東、西、南、北,東、南、北三門各有一條官道向外延伸,而西門的官道卻是一分為三遠去。
古城整體輪廓恰似一只鳳凰,頭東尾西;西出城門的三股官道,如鳳凰三支長翎舒展。有名流學士詳解:利津城頭枕天河水,腳踏進京路,兩翼有高官,尾后有王侯,占盡風水。
古人建鳳凰之城,不是隨意的功名富貴的附會,非是止于想象祝福而已。筑一座城,邦國大計,寧不慎歟?鳳凰城不但是法天象地,取精用宏,而且是源自齊魯乃至于古老東夷文化的龍鳳圖騰的精神信仰。
山水著孔孟文章,海天舞龍鳳之姿,故學界以為鳳鳥崇拜,始于東夷。泰山坐北朝南正天地之位,黃河沂山東西入日月之門。泰山東向有沂山,自沂山再度發脈,有五蓮山,五蓮發嶗山,續以膠東諸山,丘陵岡阜引黃河,衛京津,分黃、渤之海,家國天下地理大勢所由定也,龍鳳所由生焉。
鳳凰于飛,于彼朝陽,東海日出,火神終究不死。看泰山、蒙山—沂山—嶗山—昆崳山,是長弓箭簇東引,是鳳凰來儀,有飛鳥來集。天高地闊,鳳舞九天之上,大魚效之,游入百川之中。
鳳凰城朝向東海,是朝陽,是百鳥朝鳳,是齊魯動作,大地最見華彩。黃河黃土延續了陸地的榮光,千秋家園重生重建,腳下喚醒了地火石油,入海升起了朝陽似火,在利津,在東方營衛之都,萬物于飛,一派陽明是鳳凰。
自建城以來,城南城北皆遭受過水災,唯獨縣城從未遭受過河患水災。自此,利津文化就是鳳凰文化,四條大街上帶有“鳳”字的牌坊就有數座,人們對鳳凰格外尊崇。
如今火紅的鳳凰雕塑已經成了利津的城市標志,鳳凰廣場也成了這里最體面的城市廣場,“鳳凰城”成了利津縣第一個中國馳名商標、山東名牌產品。鳳凰制藥,鳳凰古城酒,馳譽四方。

山飛了,是膠東,
河飛了,是東海,
永利鎮,東津口,是鳳凰飛了,
鳳凰飛了,是東方又起營丘,是天下經營,
一切應景,有鳳來儀,仿若神跡,此是神明從不虛設。
- 03 -
利津水煎包:大地唇齒,滿口生津
利津產鹽,也產水煎包。
把海水煮了,是鹽
把汁水煮了,是水煎包
鹽與水煎包,都是為了滿口生津


包子據說是諸葛亮的發明。在七擒孟獲時,為了祭祀去世的軍士,需用人頭,而諸葛亮不忍,于是就用面子包住肉類充當人頭,因為對陣的是“蠻人”,所以這個祭品就叫做“蠻首”,后專業引為食品,就叫了饅頭、包子。至宋代,最終徹底分清了饅頭與包子的差別。
但是水煎包不同一般的包子,它需要半蒸半炸,因為多了一個用面水煎炸的環節,所以叫水煎包,其一面焦黃如金,稱黃金甲,三面油嫩,面皮生得圓潤光滑,富于審美,最是美味。
水煎包在北方最早流行與魯西南、豫東一帶,現在利津水煎包最為著名。在南方廣東、上海一帶也有水煎包,名生煎包,與面粉充分發酵利津的主要差別在于半發酵,餡料略有差異。
水煎包對比其他包子類型,首先凸顯了一個水字,流行之地也多是水鄉平原,水流土弱,需要包裹了。豫東以及魯西南一帶大野厎平,河湖飄蕩,上古就有大野澤。到了長江、珠江下游三角洲地帶,水飄土蕩,“治水”、和土更為迫切。論腳下大地動蕩,上述都比不過黃河三角洲的東營、利津一帶,加上平原空曠,散漫最宜收納,發酵則包裹更多。按照中醫的天人合一說法,此類地區水土流失,容易導致脾濕難以運化,所以煮海如同水煎,熬干面漿水如沉淀江河泥沙之后,大地就有遍地黃金甲的金秋收獲滿滿。所以,三大河口,三個最著名的三角洲濕地里,水煎包都是各自的地方美食。
利津、東營是最大的三角洲,也是中國河海處最年輕三角洲,生命創始活動最為活躍,起于微生物群落的發育,而水煎包用面粉發酵也是利用了微生物的積極作用,營養變得豐富多樣。
水煎包與一鍋燉的火鍋、類似包子的混沌,已經成了歐美眼中的東方美食典范,滿口生津,都在東方大海口岸之地。豐富,兼容并包,去水濕,開胃健脾,利津水煎包也因此首先成了黃河三角洲最有代表性的美食。包容之大,解決了飄蕩之憂的,首起于大野澤,完美關攔且孕育更大的是渤海大灣,自利津創設。
黃河過山東的美食,始于魯西南水煎包,大成于利津水煎包。用水、防水,最終是親于水。
利津水煎包,作為三角洲第一名吃,那是因為利津二字已經說明,這里是大地唇齒,為生津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