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張煒:我還不是理想作者 人人都面臨"默與鳴"的選擇
東方網8月19日消息:在巨鹿路上海作協大廳落座,著名作家、山東省作協主席張煒第一句話便是“感覺親切”,“二三十歲時常來這里,上海的文學刊物、編輯、作家朋友在我的文學路上非常重要。”在上海書展上的這場文學對話,題目是張煒自擬的——“作家:默與鳴”。他解釋,這出自范仲淹的“寧鳴而死,不默而生”。“默與鳴”不僅是作家的選擇問題,也是每個人要面對的選擇。在這里,他希望和大家“交交心”。
張煒把作者分為兩類,一類是典型的小說家、故事的高手,“這適合商業時代,也符合做人的策略。”但他自己更愿意做不那么聰明的一類,針對文學乃至社會現象敢于“鳴”的一群。盡管身為作家,“你談得多了,大家就會順著你的話分析你的作品;反之,你的作品就是多解的,不得罪人。”
張煒的散文寫作量驚人,這次書展上首發的新作也是兩本散文集。他說:“散文不是虛構品,它有話直說。一個作家如果連基本的質樸、勇氣、天真和坦誠都沒有,他可能到不了最高境界。”
張煒推崇魯迅、托爾斯泰,希望自己能“無忌無懼地向前走,一路呼喊”。他說,在消費時代,要以魯迅、托爾斯泰為榜樣更艱難。“現在談的都是受眾、點擊率,怎樣把字更快地變成錢。越是如此越需要學魯迅、托爾斯泰——滿足于在消費的濁水中游泳,最終會進化得只適合在濁水中生存。”
被公認為“守護理想的作家”,張煒卻說自己還未達到“理想寫作者”的要求。“我快60歲了,往后能不能成為更像樣的作家,不在技術、經驗和閱歷,在于能不能突破這個時代的通病——耍小聰明,能不能更淳樸、更真誠、更有勇氣。”他說,“把問題歸咎于環境和時代是很容易的。這個世界還會好嗎?面對這種發問,人要感到失望甚至絕望是很容易的。不容易的是,如何在失望之后做出第二次選擇。”
獲茅盾文學獎的《你在高原》是張煒用二十多年時間完成的,他形容,現實和小說的關系是“糧食和酒”,并非簡單壓縮,而要經過化學反應。
面對聽眾請求點評“年輕人愛讀《小時代》”的閱讀傾向,張煒說:“每個時代都有自己閱讀的潮流,不該簡單地批評、批判,但任何東西一旦形成潮流就值得警覺。我的經驗是,閱讀不要從眾。迅速跟眾人達成共識的作品,很可能是平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