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紹騁
經過一年的努力,我省節約集約用地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確保了全省耕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高,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支撐。同時,土地開發利用還比較粗放,建設用地效益有待提高,違法違規用地問題依然嚴重。節約集約用地形勢不容樂觀,必須進一步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工作,推動全省節約集約用地再上新水平。
一、推進節約集約用地勢在必行
土地是人類生存的載體,是國之根本。我們平時講保衛祖國,其主要任務是捍衛領土完整。國與國之間的邊境沖突,十有八九是爭奪土地。省與省之間的邊界糾紛,也主要是土地問題。寸土必爭、寸土不讓、寸土寸金,從這些成語中也不難看出土地的重要性。守土有責,節約集約用地也是守土,既是當務之急,更是長遠之計,利在當代,功在千秋,而且是刻不容緩,勢在必行。
(一)黨和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要求我們節約集約用地。近日,黨中央、國務院頒布了《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要求節約集約利用資源,杜絕浪費行為。土地是民生之本、發展之基,是最重要的資源。土地節約是最大的節約。在我國革命、建設和發展的各個階段,土地問題始終是具有戰略性、全局性、根本性的問題。我們黨通過土地革命,發動人民群眾,贏得了勝利。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央改革創新土地制度,激發了廣大農民的生產積極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對土地政策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是沿承黨的優良傳統、落實中央要求的重大舉措,必須認真落實各項措施,不斷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水平。
(二)人多地少的省情,要求我們節約集約用地。人多地少是我們最大的省情。我省人均土地2.52畝,居全國第27位;人均耕地1.20畝,居全國第20位,以占全國1.6%的土地養活了全國近7%的人口。我省耕地后備資源并不富裕,但人口還在繼續增長,去年凈增53萬人,預計將來會突破一億大關。解決一億人的吃飯問題,保證糧食安全是頭等大事,人多地少的矛盾將更加突出。“但留方寸地,留與子孫耕”,推進節約集約用地,既是對當代人負責,更是對子孫后代負責,保護不好就等于砸了子孫的飯碗。
(三)經濟社會的發展,要求我們節約集約用地。我省正處于城鎮化、工業化、農業現代化“三化”同步快速發展時期,經濟發展、民生保障都需要大量土地。據測算,城鎮化率每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有100萬農村人口轉移進城,每人按照100平方米建設用地計算,就需要15萬畝土地。“十二五”期間,我省每年約需增加城鄉建設用地60萬畝。今年國家下達我省新增計劃指標27.92萬畝,供需差距很大。省情難以改變、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不能逾越,決定了我們不能再走低效浪費土地的老路,必須高揚節約集約旗幟,走節約集約用地的新路。
(四)經濟轉方式調結構,要求我們節約集約用地。習總書記要求我省“騰籠換鳥、鳳凰涅槃”。“籠”就是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轉變土地使用方式,由粗放型向節約集約型轉變,實現土地要素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所謂調結構,首先應該調整土地使用結構,向基礎設施、高新產業、民生、服務業傾斜。土地使用方式的調整轉變,將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
二、節約集約用地現狀不容樂觀
我省節約集約用地既有成績,但也存在不足,可以說是喜憂參半,經驗不少,問題不小,不容樂觀。一方面,節約集約用地正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政府高度重視,企業也已行動,水平逐步提升。2012年底,全省耕地面積約1.1億畝,基本農田面積約1億畝,均超出目標保有量。各地因地制宜,創造出一些鮮活實用的經驗。如,臨沂市建立了“1+16”的節約集約用地制度體系,創造了20種節地模式。青州、昌樂、安丘等地開發低丘緩坡,拓展了3.65萬畝新增建設用地指標。淄博市引導企業開展“零地技改”,在沒有新征用一寸地的情況下,成功實施十多個重點技改項目。煙臺市大力推動工業企業進園區發展,騰退城區土地2萬多畝。濟南市平陰縣引“工業上山”,新辦工業項目54%在山坡上。另一方面,我們還存在問題和不足,建設用地效益有待提高,節約集約用地機制不健全,土地開發利用粗放浪費,大廣場、大公園、大馬路、大工廠隨處可見,企業的生產用地浪費現象常見,土地城鎮化速度大大快于人口城鎮化速度。
三、節約集約用地既要開源又要節流
節約集約用地要堅持精打細算、苦心經營、開源節流、堅守紅線的原則。
(一)用好增量。一要嚴把規劃關,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按照城鄉統籌、合理布局、適度集中的原則,推進人口向城鎮、社區集中。將財政轉移支付、建設用地規模與吸納農村人口進入城鎮數量掛鉤,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和節約集約利用。二要嚴把土地供應關,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禁止向違背國家產業政策、高耗能高污染、違反土地利用和城建規劃的項目供地。完善年度計劃管理,分配下達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時,配比下達挖潛指標。按政策引導新增建設用地向城鎮化重點區域傾斜,保障重點產業、重點建設項目和民生項目建設用地,保障節地型產業、節地型城鎮和節地型企業的用地需求。三要嚴把投入產出關,嚴格執行建設用地控制標準,按照工業項目產業類別和投資強度確定項目用地規模,用投資和產出強度、納稅額、人口聚集規模、就業情況等多重指標,控制土地利用,切實防止浪費土地。四要嚴把園區入門關,合理設置園區項目準入門檻,建立項目準入聯席審查制度,提升各類開發區(園區)用地效益。大力推行“飛地經濟”模式,通過健全稅收分成、強化用地保障等激勵措施,鼓勵新上工業項目集中建設,集群發展。鼓勵園區外的企業通過“拆企并企”、“拆企入園”等方式進入園區發展。
(二)盤活存量。一要摸清底數,加大閑置土地處置力度。各地要全面查清閑置土地、批而未供土地、低效利用建設用地的底數,并進行全面清理。對閑置土地,依法進行處置和合理利用。二要開動腦筋,挖掘集體存量建設用地潛力。重點開展“城中村”、農村居民點閑置宅基地、“空心村”土地整理,整合利用零星分散土地、空閑地、閑置宅基地和基礎設施用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開發利用經依法批準收回的集體建設用地,以及閑置的原學校、衛生院、行政辦公用地等,盤活集體土地資產。三要再接再厲,抓好批而未供土地清理處置工作。今年全省開展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半年多時間清理的土地,比國土資源部批給我們一年的建設用地指標還多,要繼續加大力度,常抓不懈。要完善批后實施和供應機制,嚴格落實用地預申請制度,確保土地供應計劃的有效實施。強化考核獎懲,將供地率作為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分配、節約集約用地考核的重要依據。四要“騰籠換鳥”,規范有序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低丘緩坡開發利用試點工作,大力開展工礦廢棄地復墾利用和低效建設用地二次開發利用,鼓勵企業盤活存量建設用地。
(三)拓展空間。一要提高廠房容積率,禁建花園式工廠。要完善政策,采取措施,鼓勵企業“上天入地”,改平面向外擴張為向上下延伸,鼓勵建設多層工業廠房。今后,除生產安全、工藝流程等有特殊要求的項目外,工業企業不得建造單層廠房。鼓勵和引導企業通過租賃、購買多層標準廠房,解決生產經營場所。二要完善建設用地空間使用權取得、流轉、登記等制度,在保障人防、城市公共安全設施建設和消防要求的前提下,鼓勵綜合開發利用地下空間。三要加強未利用地開發,對荒山荒坡荒灘等未利用地進行綜合開發利用,推行城鎮上坡、工業上山。
(四)管好市場。一要擴大國有土地有償使用范圍,減少非公益性用地劃撥,逐步對經營性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用地實行有償使用,以劃撥方式取得的土地用于經營性項目的,一律納入有償使用范圍。二要完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配置方式。根據產業周期彈性確定工業用地出讓年限,對分期建設的大中型工業項目,實行整體規劃、總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開發,當期用地未達到預定的投資強度等條件的,不得安排下期供地。三要繼續探索完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盤活利用閑置和低效用地,逐步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
(五)嚴格監管。一要著力加強建設用地供應全程動態管理,牢牢把握批前、批中、批后三個環節,對土地供應總量、布局、結構、價格和開發利用情況實行全面監管。二要積極開展以地控稅、以稅節地試點工作,加強建設用地稅收征管,適時調整全省城鎮土地使用稅、耕地占用稅和契稅的具體適用稅額或稅率標準,擇機提高土地保有環節成本,探索建立城鎮土地使用稅與集約用地相掛鉤的稅收調節機制。三要嚴格考核評價,建立區域建設用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考核機制,獎罰分明,考核評價結果作為安排年度用地計劃指標、考核各級領導干部實績的重要依據。
四、節約集約用地
既要敢于創新又要依法依規
(一)堅持因地制宜,勇于改革創新。要充分借鑒先進地區經驗,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大膽改革,大膽創新。一時拿不準的,先行試點,看準的要堅定不移地推行。
(二)依法依規用地,嚴守耕地紅線。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厲打擊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完善征地審批、實施、補償安置、爭議協調裁決等程序,維護好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